填词如何起句、过片和结句
一首词的布置格局,关键在于起句、过片和结句三处。这三者搞好了,自然就层次分明,眉目清晰,引人乐读。现简述如下:
一、词的起句
起句是指词的开头第一句或第一韵。这是一首作品的门面,门面一要好看,二要吸引人。如何构造一个不同寻常的起句,是填词者要特别注意的。
小令的起句与慢词有所不同,因为小令篇幅较短,中间没有什么回旋余地,所以起句要意在笔先,不必一开篇就点明主题,可以从侧面入手,稍作盘旋,再回到正题来。例如北宋周邦彦《少年游》起句:“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这三句过后才进入正题。而慢词篇幅较长,应注意首尾衔接,一气贯注,起句要罩得住,起得有力,如南宋辛弃疾《摸鱼儿》起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有的词是就题意作进一层申说,如南宋吴文英《忆旧游》起句:“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
以上讲的是从小和慢词的区别来看,如果换个角度,从内容分析入手,有以下七种模式:
其一,以状景起式。由景入情,可以创造意境、渲染气氛,为全篇定下基调。如北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其二,以情感起式。往往能造成一种酣畅淋漓、不可遏止的气势。如北宋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其三,以论说起式。或感时伤世,或借物抒怀。如南宋辛弃疾《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其四,以试问起式。开篇发问,有破空而来的气势,显得突兀警拔。如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金·元好问《迈陂塘》“问世间情是何物?”
其五,以感叹起式。开篇就喟然长叹,显得很深沉。如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其六,以回忆起式。开篇即抚今追昔。如南宋·陈与义《诉衷情》“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南宋·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其七,以交代起式。除以上六类外,其余大都可视为交代式。或点明时节,如南宋·史达祖《双双燕》“过春社了”;或交代环境,如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另外还有以描写人事、展示状态、反映心理等作为起句。
以上几种类别并不是绝对的,有些词的起句就是其中几种模式的综合。诗词创作本是主观性很强的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举出这些模式,只是为了让大家在填词写作中有个参考,千万不要把它当作不得违背的清规戒律。
二、词的过片
过片是指下片的开头一句或一韵。词调中分两片的居多,则下片的起句即是过片,他与上片的结句衔接,是全词的关键处。过片的问题,就是一首词上下片的结构关系问题。上片的末句要似合而又似起,要总结上片,引起下片,而下片的起句要似承而又似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词的过片方式还有一些是比较特殊的,大致可分为上下片相联、上下片相离、上下片相通三种。
⒈ 上下片相联。相联不是相同, 而是说上片和下片之间有种种文意上的联系,过片处承上接下,属于上下片相联中比较正常的一种。此外还有以下几种:①下片全由上片结句引出的;②上问下答,有的词上片以问句作结,下片则以答语作为过片;③下片补充上片的文意。
⒉上下片相离。上下片相离,并不是真正的相离,只是说上下片之间或者是并列的关系,或者在表面上没有直接的联系。①上下片分立并列;②下片转为他意,过片处陡然转折,另出新意。
⒊上下片相通。打通上下片的界限,名义上是上下片,但从意思上来看,只是一段。
三、词的结句
结句指一首词最后的一句或一韵。结句同样是一首词成功与否的关键,起句精彩、过片精彩,但结句草草收场,就影响了全词的艺术效果。结句或者是总结词意,或者是引发联想,总之一定要有撑住全词的力量。
一般来说,小令结句可用重笔,即字字有力,突出主旨。
以景结和以情结,是词的两种最常见的结句。
填词时能够把这三者把握妥当,可以说基本上是成功的。
【附注】
本篇摘自陶然《填词丛谈》一书。为了压缩篇幅,有些举例均已删除,文字也有所改动,特予说明。——岁寒斋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