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安全教育备课
(2013-05-21 10:58:22)分类: 2、教学设计 |
序号 |
主题 |
周次 |
序号 |
主题 |
周次 |
1 |
环境教育 |
1 |
11 |
环境教育 |
11 |
2 |
安全教育 |
2 |
12 |
安全教育 |
12 |
3 |
环境教育 |
3 |
13 |
环境教育 |
13 |
4 |
安全教育 |
4 |
14 |
安全教育 |
14 |
5 |
环境教育 |
5 |
15 |
环境教育 |
15 |
6 |
安全教育 |
6 |
16 |
安全教育 |
16 |
7 |
环境教育 |
7 |
17 |
环境教育 |
17 |
8 |
安全教育 |
8 |
18 |
安全教育 |
18 |
9 |
环境教育 |
9 |
19 |
环境教育 |
19 |
10 |
安全教育 |
10 |
20 |
安全教育 |
20 |
1、怎样保护自己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介绍小学生自我保护的科普知识、宣传网站等:制作课件,显示教科书有关内容及准备、查阅到的有关资料。
学生准备:收集本校或身边的类似案例,特别是一些自我保护的成功案例。
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1、
2、
3、
教学设计:
一、
1、
2、
二、
1、
2、
三、
1、
2、
四、
1、
2、
2、远离校园暴力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查阅县官校园暴力的资料等;制作课件,显示相关案例等内容。
学生准备:收集身边的校园暴力事件。
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1、
2、
教学设计:
一、
1、
2、
二、
1、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由学生、教职员工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
2、
课件出示图片,教师讲解。
3、怎样避免打架斗殴?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并板书:(1)不要帮同学“出气”而打架
(2)不能以牙还牙
4、“天天提醒”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
5、什么是语言暴力?语言暴力回个他人带来哪些伤害?
6、集体制定“文明礼貌用语”,要求简洁明了。同学们要避免去伤害他人,真确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
三、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读读课本上的两个案例,想象会产生什么后果,将你的看法写出来。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掌握一定的饮食卫生常识。
2、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饮食习惯,了解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的伤害,掌握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
3、在调查、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他们树立关注饮食健康、关爱自我、真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饮食与健康方面的音像或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调查亲戚、朋友的一日三餐饮食习惯,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搜集饮食营养方面的资料。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收集案例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除法,选择具有警示作用的针对性案例,使学生观察后能充分认识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要收集具有普遍性的、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些饮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要促进学生的思维,使之掌握一定的科学饮食常识,培养其分析能力,促进其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
教学设计:
一、
1、
2、
3、
4、
二、
活动一:交流自习的饮食习惯,探究习惯的优劣。
1、
2、
3、
活动二:研讨洋快餐的利与弊
1、
2、
3、
1、
2、
3、
4、
三、
1、
2、
3、
4怎样预防食物中毒与铅中毒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过期的面包;2008年全国食物中毒的报告;引起食物中毒常见途径的资料;食物中毒救治办法的资料;儿童发生不明原因的群体死亡案例;铅中毒来源、危害的资料;预防铅中毒方法的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调查食物中毒的案例及食物中毒的救治方法、预防铅中毒的方法。
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部分学生只知道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会拉肚子或中毒,但是具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了解的还不多。可以采用新闻、图片、资料等辅助教学,弥补学生收集资料较少的欠缺,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最大限度地达成资源的共享。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1、
请几位同学上来仔细看看,你发现问题了吗?(面包过期)
2、
小结:饮食安全有了问题,我们的生活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生命健康就会受到严重威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谈谈“怎样预防实物中毒”这个话题(板书课题)
二、
(一)了解食物中毒的危害
1、
2、
3、
(二)理解食物中毒的含义
(三)了解食物中毒的分类
1、
2、按病源的不同,食物中毒可以分为四类:
三、警惕食物中毒
(一)了解造成食物中毒的途径
(二)杜绝食物中毒的方法
四、总结
第二课时
一、真实个案,引入话题
1、前几天,我在家阅读杂志时,一个故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今天,我把它带来了,和大家一起分享。课件:回放
2、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觉?你对“铅”有哪些了解?
二、铅中毒的来源、危害
小结:铅毒虽然凶猛,但只要我们能有足够的警惕并自觉做好防范措施,铅含量过高甚至中毒的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
五、总结
5怎样预防传染性疾病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近期发生的常见传染性疾病疫情病例;搜集各种传染性疾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症状、传播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等的照片或影像资料;制作“金点子大搜集”卡片;制作“健康小队”“健康卫士个人”奖章。
学生:询问家长及自己回忆,对患过的传染病进行收集整理;搜集各种传染性疾病疫情对人类健康危害的案例;查阅资料,了解传染性疾病的定义、三个基本环节、症状、传播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等基本常识。
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1、
2、
教学设计
一、
1、
2、
二、
1、
2、
3、
4、
三、
1、
2、
3、
4、
四、
为杜绝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蔓延,保障自身及家人朋友的健康,我们来发起倡议,想办法控制和预防传染病,开展“金点子”大搜索行动。
6家庭防火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家庭防火的办法、家庭火灾的资料、图片;准备录像资料,关于火灾的几则报道;防火知识录像片段;家庭日常生活情景录像片段。
学生:课前搜索家庭防火的办法、家庭或咋的资料、图片。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注意与生活的实际相结合。教师在组织活动是可以设计“家庭火灾隐患普查”“家庭防火标志设计”等实用的活动,切实指导学生注意家庭防火。
教学设计:
一、
我们伟大的组想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从此以后我们的逐项告别了寒冷黑暗,可以吃到煮熟的食物,可以用火吓跑野兽等等,可以说火在人类的进化繁衍过程中功不可没。
即使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离不开火,但是如果是我们使用不当,火则会给我们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
二、了解家庭火灾的危害
1、出示课件:一组家庭火灾的图片、资料。
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一下关于火灾的几则报道。
2、师:看了刚才的图片、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
4、小组交流:学生交流课前自己搜集的家庭火灾资料、图片,谈感受。
5、全班交流。
6、师小结:惨烈的场面,冰冷的数字,绝望的泪水,无助的哭喊……这就是火灾带给这些家庭的无法愈合的伤感。因此我们增强消防知识,学习消防知识,预防家庭火灾的发生。
三、火眼金睛找消防
1、增强消防意识,学习消防知识,预防家庭火灾的发生。下面请同学们讨论总结产生火灾的各种原因,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产生火灾的隐患及各种原因。
3、出示课件:教师补充导致火灾的原因。
4、小结:水火无情,当我们面对火灾的时候,应该机智勇敢,沉着应对,把火灾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四、预防火灾,我有高招
1、平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家庭防火?你有什么高招?
2、让我们来看几个真实的例子。平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教师归纳并向学生具体介绍预防电器起火和燃气起火的方法及家庭防火措施。
五、辨析导行,落实行动。
1、出示课件:几例情景模拟图片,让学生加深预防家庭防火的意识。
2、出示课件:一段家庭日常生活情景录像片段,让学生辨析录像中的人行为的对错。
3、仔细观察,说说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4、学生在小组内反思交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做的对、哪些地方做的不对。谈谈今后该如何去做,最后班内交流。
5、学会背诵《儿童防火歌》
六、课后实践活动。
7警惕电子游戏的陷阱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沉迷于电子游戏带来的不良影响真实案例。
学生准备:课前关于电子游戏的调查统计,内容包括:什么人在玩电子游戏;本班喜欢玩游戏的有多少人;每次玩多长时间;是什么原因吸引着玩电子游戏的人。
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引导学生形成对电子游戏的正确认识,要避免一棍子把游戏打死,让学生觉得电子游戏很可怕不敢碰,要使他们知道适当的玩一些有益的游戏有利于放松身心。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痴迷电子游戏的危害,避免电子游戏的负面作用,发挥其积极地效应,让学生把握好玩游戏的尺度。
教学设计
一、呈现案例,问题导课
1、案例呈现《游戏机玩疯了英才少年》
原南昌一中学生李关,小学毕业时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市重点中学南昌一中。初中时他曾获南昌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三等奖,南昌市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他自己曾誓言非清华大学不读。然而,这个曾被全村视为“神童”的少年,6年前,因沉迷于玩电子游戏把自己的一生毁掉了。如今,他只能每天被关在家里胡言乱语。
2、引发问题:
(1)电子游戏为什么能把人紧紧银住?
(2)怎么看待这个英才少年的结果?
(3)你怎么看待电子游戏?它有哪些利弊?
(4)怎么玩电子游戏才是健康有益的?
3、讨论交流。
围绕问题让学生逐个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讨论结果,达成共识。
问题一:电子游戏为什么能把人紧紧吸引住?他究竟有哪些魔力呢?
请玩过电子游戏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当学生说自己感受的时候,教师不要作评判,目的是要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问题二:怎样看待这个英才少年的结果?学生还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案例来谈。
问题三:你怎样看待电子游戏?它有哪些利弊?
1、
2、
3、
问题四:怎样玩电子游戏才是健康有益的?
学生自己谈自己的看法。
8健康上网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以展示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搜集网瘾少年的案例。
学生准备:课前调查:人们利用电脑网络在做什么?
教学设计
一、走进网络世界
1、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教师要特别展示学生还不知道的一些网络功能)
2、学生眼中的网络。
3、交流:你用网络做什么?(教师做统计。大多数学生会说到网络游戏、聊天、看电影、发邮件、网络学习等)
4、课前调查交流:人们利用电脑网络在做什么?(教师做统计。通过这个调查统计,你得出什么结论?加强学生对网络普及性的认识)
5、教师补充网络的其他资料,比如,网络在工业、农业、军事、科技等方面的运用,拓展学生对网络强大功能的认识。
6、小结:人们的学习工作现在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一部分。
二、辩论会:网络的利弊。
1、明确任务,选择立场。正方:网络的作用利大于弊;反方:网络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2、交代辩论赛的一般规则和比赛办法。
3、小组讨论充分准备。同一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辩论队,组内讨论。
4、根据同学的个性特点,做好分工。
5、展开辩论,陈述观点。
三、网络问题研究
1、出示资料,引发问题。
2、对照标准,自我检测。小测试:你有网瘾吗?
3、交流探讨网瘾危害。小组交流后,师生总结网瘾的危害:情感淡漠;人际交往范围变窄;意志力薄弱。
4、分组探讨: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
总结:网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就教育失误而言,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因素。
四、正视危害,解决网瘾问题
1、教师提出问题:一旦上网成瘾,怎么帮?
2、总结办法。
五、商讨制定班级文明公约,签名践行承诺。
1、制定班级文明公约:健康上网。公约的内容师生共同确定。
2、教师引导学生制定班级健康上网文明公约,以签名的形式约束自己。
3、总结。
9、面对洪水如何避险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洪水灾害发生时的情景视频;在洪灾中正确逃生的案例;因为缺乏自救与逃生知识而命丧洪水中的惨痛故事等;指导学生在遭遇洪水时顺利逃生的方法技能视频。
学生准备:收集在洪灾中顺利逃生的方法资料以及相关案例。
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洪水在我过北方相对于南方来讲是比较少的,所以本地学生往往对洪水的灾害认识不够。教师要注意利用一些特大洪水的实际案例以及造成的危害引起学生对这一自然灾害的重视,然后结合教科书的设计,将应对洪灾、避险逃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教给学生。明确自救逃生过程中种种方法的原因是什么,已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在真正面临洪水时可以从容的应对各种复杂状况。
教学设计
一、认识洪水的危害
1、导入:“同学们见过洪水吗?在你的印象中洪水时什么样的?“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洪水的录像,让学生谈看后的感受。
2、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河流分布图》,让学生通过地图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的国家,也是一个有重大洪灾隐患的国家。
3、学生交流体会,树立灾害防范意识。
二、学会自救
1、教师引导:“洪水凶猛、可怕、造成损失大,洪水是无情的,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在洪水到来时保护自己,这样才能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2、教师讲授教材中小江珊的故事和经历,提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3、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方法,并交流自己手机和了解的相关资料。
4、组织学生在班级内交流收获。
三、生存演练
1、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创设情景,设计演练内容。
(1)如果预报将有洪水发生,你和家人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2)如果山洪正向你居住的房屋袭来,你和家人应如何躲避洪水?
(3)如果不幸被洪水围困,你会想出什么办法来求救或保住性命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2、小组汇报表演。
3、教师小结。
四、学会冷静应对灾害
1、提出讨论话题:“从刚才的游戏中你学到了那些遇到洪水时求生避险的知识和经验?面对洪水,除了要有逃生的技巧外,还必须具备什么品质?为什么?说说你知道的实例?”
2、学生交流认识和体会。
五、总结拓展
从今天起,大家都来做“生存手册”的小小宣传员,向你身边的人介绍它、宣传它,让更多的人学会避险的方法。
序号 |
主题 |
周次 |
序号 |
主题 |
周次 |
1 |
环境教育 |
1 |
11 |
环境教育 |
11 |
2 |
安全教育 |
2 |
12 |
安全教育 |
12 |
3 |
环境教育 |
3 |
13 |
环境教育 |
13 |
4 |
安全教育 |
4 |
14 |
安全教育 |
14 |
5 |
环境教育 |
5 |
15 |
环境教育 |
15 |
6 |
安全教育 |
6 |
16 |
安全教育 |
16 |
7 |
环境教育 |
7 |
17 |
环境教育 |
17 |
8 |
安全教育 |
8 |
18 |
安全教育 |
18 |
9 |
环境教育 |
9 |
19 |
环境教育 |
19 |
10 |
安全教育 |
10 |
20 |
安全教育 |
20 |
序号 |
主题 |
周次 |
序号 |
主题 |
周次 |
1 |
环境教育 |
1 |
11 |
环境教育 |
11 |
2 |
安全教育 |
2 |
12 |
安全教育 |
12 |
3 |
环境教育 |
3 |
13 |
环境教育 |
13 |
4 |
安全教育 |
4 |
14 |
安全教育 |
14 |
5 |
环境教育 |
5 |
15 |
环境教育 |
15 |
6 |
安全教育 |
6 |
16 |
安全教育 |
16 |
7 |
环境教育 |
7 |
17 |
环境教育 |
17 |
8 |
安全教育 |
8 |
18 |
安全教育 |
18 |
9 |
环境教育 |
9 |
19 |
环境教育 |
19 |
10 |
安全教育 |
10 |
20 |
安全教育 |
20 |
序号 |
主题 |
周次 |
序号 |
主题 |
周次 |
1 |
环境教育 |
1 |
11 |
环境教育 |
11 |
2 |
安全教育 |
2 |
12 |
安全教育 |
12 |
3 |
环境教育 |
3 |
13 |
环境教育 |
13 |
4 |
安全教育 |
4 |
14 |
安全教育 |
14 |
5 |
环境教育 |
5 |
15 |
环境教育 |
15 |
6 |
安全教育 |
6 |
16 |
安全教育 |
16 |
7 |
环境教育 |
7 |
17 |
环境教育 |
17 |
8 |
安全教育 |
8 |
18 |
安全教育 |
18 |
9 |
环境教育 |
9 |
19 |
环境教育 |
19 |
10 |
安全教育 |
10 |
20 |
安全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