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设置优化研究
(2016-10-28 13:38:53)摘要:《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合理、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区域活动,是一种小范围的、开放式的活动,幼儿通过自己的意愿,自主的进行选择材料学习,在自立的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本文将从大班幼儿参与区域游戏的角度入手,探讨区域设置这一因素对区域活动影响的积极效应。
关键词:区域活动 优化 设置
一、绪论
二、本论
爱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游戏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人们对游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而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它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及选择广泛的内容。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因此,孩子们学的特别轻松、自然、没有压力,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幼儿园《纲要》所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的最有效的措施。
(一)巧用进区卡
在整个区域活动的开始到结束,有一个角色始终在幼儿自主活动和常规之间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便是—进区卡。所谓进区卡, 就是指教师根据区域空间的大小,在每个活动区的显要位置为幼儿制作不同数量的卡片。活动开始时,幼儿将自己的进区卡自由选择活动的区域,当卡片插满后,说明幼儿不能再选择该区域,该区域已经满员,可以选择其他有空位的区域。进区卡的使用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人多造成拥挤的现象,更是幼儿能否坚守自己岗位的体现。一方面, 我们让孩子们动手设计进区卡,搜集废旧图书的图案让他们装饰粘贴在各色长方形底板上,上方穿孔串上长彩绳,集中挂在墙面的小钩上, 幼儿活动时直接取卡挂在脖子上,非常利于区卡的取放和管理; 另一方面,我们运用物体对应配对方法,将区卡的小图案与区角墙面大图案统一起来,这样,进区的指向性就非常强了。例如: 娃娃角区的墙饰是娃娃做饭的直观图案,小朋友想进娃娃家活动就必须选出与此图案相同的区卡。由此可见,指向性明确的区卡可以保证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1、适宜性原则: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首先要使进区卡童趣化,能深深打动和吸引幼儿。大班的幼儿相对小班和中班时,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教师可以把制作进区卡的任务交给幼儿,这样不但给了幼儿自我动手的机会,还能让幼儿对产生自豪感的劳动成果格外珍惜。此外,教师可以将进区卡和本班的主题活动结合,插在固定的位置,这样又能变成好看的墙饰。例如:教师协助幼儿将进区卡做成不一样的小鱼造型,再加上蓝色的背景,就变成了一副海底世界的画面……
3、安全、耐用、反复性原则:幼儿年龄小,安全意识薄弱,幼儿每天使用的进区卡必须是安全的。有尖角的、锋利的、针状的东西是不能出现在卡上的。进区卡制作好后一般至少要用1~2个学期,每个星期至少要用5次,一个月至少要用20次。因此必须坚固、耐用,能反复使用。纸制的进区卡最好能塑封,便于反复使用。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
1、材料的目的性
2、材料的丰富性
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的,因此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材料选择的丰富性和投放的科学性,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一提到“丰富”不少教师会发愁:去哪儿找那么多的材料?其实可以挖掘并利用一些本土的自然资源和废旧物品来开展区域活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逐渐增加半成品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思考探究。材料的选择可以是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报纸、蛋糕盘、卷纸芯、空盒子等)和大自然中随手可得的材料(树叶、石头、稻草、树枝等),当然所收集的材料都应该是安全的,必须经过消毒清洗后才能给幼儿使用。
3、材料的层次性
中班数与量的对应的材料“拼蝴蝶”。首先我们给幼儿提供了一些分成两半的不同颜色的蝴蝶,蝴蝶的一边标有数字,另一边则标有相应的点点,每一种数字就对应一种颜色,比如绿色就对应数字3,幼儿在众多半边的蝴蝶中根据颜色和数字的提示找到另一半,并拼成一只完整的蝴蝶即可。(第一层次)经过一段时间游戏观察,这样的材料难度对很多幼儿来说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于是我们增加一些蝴蝶,但是这些蝴蝶跟前面的不一样了,比如同样是绿色的3,蝴蝶的一边可能是数字3并且有两个点点,而另一边则是一个点点,这样我们找到之后将其拼成一只完整的蝴蝶,它的身上其实也正好是3个点点,这样就增加了难度。(第二层次)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部分幼儿对这样的拼蝴蝶也基本掌握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了,于是,我们又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蝴蝶,同样是将点点分开,但是蝴蝶剪开的弧度各不相同,比如同样是3,也许你找到了一边是数字3以及两个点点,另一边是一个点点的,但是这两个半边的蝴蝶剪开的弧度不一样,同样是不能拼成一个完整的蝴蝶,这样我们的弧度成了一个干扰,难度又提高了。(第三层次)一组拼蝴蝶材料在经过多次添加之后,逐渐体现出材料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重新激发了幼儿的操作兴趣。
4、材料的动态性
(三)教师的有效指导与评价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充当观察者。要指导幼儿,首先就要了解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区探索活动的同时,通过认真的、经常性的对幼儿进行观察,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客观实际出发,给幼儿作出适当的帮助,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教师可采用整体观察的方法,整体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以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活动结束后的分享阶段,教师应及时的、恰当的对幼儿的态度、过程、方法等进行有效的、互动的、带有鼓励性的评价。同时,也要给孩子一个自我评价的机会,可以让幼儿来说说在过程中表现如何,遇到了哪些困难?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教师的有效评价和幼儿的自主评价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理。
三、结论
通过实践的探索及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在短短的一学期里开展区域活动,发现孩子们对区域活动更有兴趣,在教师指导和自主的参与中不断得以进步,而我是以观察、指导、记录、谈话与聆听作为教学方式,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探索,发现尝试、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区域中学习,在区域中发展。对于青年教师的我来说,这些成就的取得只是一个起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相关课题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我相信只要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有针对性地向幼儿进行教育引导,让他们“玩中学”,“玩中求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活动地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十条.江苏教育出版社
【2】陶金玲.幼儿园班级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孔宝刚.苏幼教育[M].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4】汪荃.幼儿园游戏课程模式[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