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软笔书法课程纲要

(2013-10-31 14:37:47)
分类: 校本课程

一、课程开发背景

中华民族重视书法艺术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就提倡儿童学“六书”。 实际上,每个孩子的文化学习,确切地说就是从学字开始的,没有人可以离开中国的文字来学习中国文化。而学字不可避免地要写字,当对写字有一定的要求时,就有了书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书法对学生的文化的继承与学习是具有重要意义。书法之于教育,首先是素质培养的需要。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选择更具综合型、外向型、多规格、多层次等高素质的标准,教学改革也随之不断深化。素质之根本是在于良好的个性的培养,中国书法教育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培养良好行为的好途径。古有“身正才能心正,心正才能字正”、“腹有诗书气自华,笔墨到处自生花”,可知书法对人格的影响。书法成就需要知难而进的精神,才能有精进之日。书法训练可以养成学生头正、身正、足安的书写姿势,执笔端正、平心静气地沉浸于中国文化之甘醇氛围;养成沉着、稳健、认真的个性和克服困难、勤奋耐心的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书法教育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

1、技能目标:

人人能正确地使用毛笔临写一种风格的楷书,做到提按明显,笔画,结构具有明显的范本特征,有一定的背临能力。能创作简单的毛笔书法作品。

2、知识目标:

养成良好的书写姿势和书写习惯。初步了解书法与写字的区别,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知道书法作品的基本要素,知道一些书法的基本知识。能初步的评点和欣赏一副书法作品。掌握一些常见的繁体字。

3、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书法实践活力,在活动中善于向教师、同学和前人学习,又能进行独立的创造活动,掌握书法的表现、欣赏、评价,创作等基本方法,了解审美过程的基本要求,形成良好的书法学习习惯。

4、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良好的书写姿势和书写习惯是学习的基础。在了解了书体和文字演变的有关知识后,进一步体会汉字的优美和独特魅力。培养对艺术的热爱,感受祖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懂得做人要踏实的道理。知道学习需要持之以恒。

三、教学原则方面

1、重视启发性原则: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书写书法的技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仅仅是外因,而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核心,是内因。只有内因起作用,才可能产生效果。因此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正确引导。

2、重视巩固性原则:鼓励学生多谢多练,通过练习巩固教学,并逐步形成软笔书法书写的技巧和技能。

3、重视可接受性原则:教学中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应充分遵循规律,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的实际,给予正确恰当地引导。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四、课程实施

(一)为了确保活动的有序实施,高质运转,时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落实:

1、四年级全体同学自愿报名,组成书法(软笔)校本课程活动小组,每2周安排两节书法课,集中进行书法训练。

2、鼓励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练习,每天确保20分钟左右。

3、活动资源:选择实用和自己喜爱的字帖

4、搜集软笔书法的相关作品给学生欣赏

(二)学习方式:

1)讲解示范、技法展示、视频展示、让学生交流感悟。

2)实践:让学生按讲解感悟中获得的知识经验,结合练笔,进行书写实践活动。

3)交流展示,订正指导,观察感悟,练习实践相结合。

五、课程内容与主题:

1、为书法课程作好准备.介绍文房四宝及书法习惯(执笔.坐姿.用笔)

2、用笔技法的基础训练

3、毛笔楷书笔画的写法()----

4、毛笔楷书笔画的写法()___

5、毛笔楷书笔画的写法()_____

6、毛笔楷书笔画的写法()_____1

7、毛笔楷书笔画的写法()_____ 2

回顾,组合笔画,练习独体字

8、毛笔楷书笔画的写法()——捺

9、毛笔楷书笔画的写法(八)——钩1

10、书法作品赏析

11、毛笔楷书笔画的写法横折()

六、课程评价

1、评价方式:

A、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将书写的作品进行相互评价,展示、观摩。

B、教师评价、点拨。

2、评价标准:

A、小小书法家:能自主完成作品,整体效果比较好的。

B、进步奖:自参加活动以来,书写进步比较大的,练习比较用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