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2014-02-09 20:16: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计划总结 |
科目名称:小学数学
课程名称: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授课时数:60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七、八班学生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本学期是小学毕业的最后阶段,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学习新内容,主要包括:“负数”、“ 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另一方面“整理和复习”也尤为重要,需要对以前所学的所有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教学的质量。
课程目标
1、数与代数:会说出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正确说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说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2、空间与图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正确表述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统计与概率: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知道统计出的数据有可能产生误导。
4、实践活动:能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会说明什么是“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系统的整理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灵活的计算,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在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初步养成乐学善思、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的良好品质。
课程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 统计 数学广角 整理与复习
课时安排:
学前导引,分享课程纲要 1课时
〔一〕、负数(3课时)
〔二〕、圆柱与圆锥(9课时)
〔三〕、比例(14课时)
〔四〕、统计(2课时)
〔五〕、数学广角(3课时)
〔六〕、整理和复习(27课时)
课程实施
(一)、实施建议:
1、数与代数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强运算意义的理解;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和优化;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加强方法的指导;
2、空间和图形:加强直观教学,注重教具和课件的合理运用;注重与现实世界相联系;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来认识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4、实践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重视复习整理能力的培养;
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
6、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7、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每个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程资源
(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学案:根据校情、学情编制导学案。
(3)网络: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
(4)试卷:根据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编制单元诊断评价。
(三).实施手段
(1)学案:编制学案,学案引领,导学合作。学案的体例结构分为:课标聚焦、情感体验、自主学习、思维拓展、知识结构,通过学案对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
(2)演示:充分利用多媒体及教具直观教学。
(3)探究:结合学科特点,设计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活动。
(四)、学习方式:
课程评价
学期课程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评价、多主体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当堂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表现优秀的在班级评比栏内加星;
2、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
3、学生建立错题本,收集分析错题;
4、收集的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撰写活动报告或数学小论文;
5、进行作业评价,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
6、学习过程评价实行等级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基础知识测试:概念平均错误在20%以内,口算、简算平均错误率5%以内,速度每分钟5题以上;度量、画图平均错误率在20%以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25%以内;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进行计算能力检测。应主要考察学生对数与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否运用数与计算的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运用合理的计算策略正确地进行运算;是否有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能否有效地利用计算器探求规律;
3、运用试卷测试、自主命题,采取等级加评语评价。
(三)、评价主体既可以是学生、小组成员,还可以是家长和老师。评价方式既可以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还可以是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等方式。评价时我们采用多种检测方,既可用书面考试也可用口试、操作等方式。
所需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接通网络。与教材配套的相关教学具。
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段目标要求对此纲要进行了审议,得出审议意见如下:
1、纲要结构完整,所列项目齐全详细,课程要素无漏缺,以大纲形式呈现,体现了纲要特点。
2、课程目标的制定严格执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在学情和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呈现,表述明确,切实可行,关注了三维目标。
3、课程内容的选取基于目标,以教材为基础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有详细的课时分配,分类条理,指向明确。
4、课程实施过程形式多样化,有总体的策略和方法,可实行性强。
5、评价指标清晰明确,依据目标进行了设计,体现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了知识,又关注了技能。
6、所需条件基于现实提出,具备了实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