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小的粒子提示12000多年前巨大的彗星轨迹可能已经变革了地球的气候

(2025-08-12 08:58:35)
标签:

it

杂谈

微小的粒子提示12000多年前巨大的彗星轨迹可能已经变革了地球的气候

By Skyler Ware published 3 days ago

Planet Earth

12000多年前,一个巨大的彗星尾迹可能已经造成了地球上的动荡,引发更年轻仙女木事件。

When you purchase through links on our site, we may earn an affiliate commission. Here’s how it works.

A four-paneled microscope image of metallic dust

按照一项新研究,这些微小的颗粒可能已经来自12000多年前与一颗正在解体的彗星的遭遇。(Image credit: Moore et al., 2025, PLOS One, CC-BY 4.0)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新的12000多年前一颗巨大的彗星尾迹可能已经造成了地球上气候动荡的证据。

在海洋沉积物岩芯中发现的微小颗粒提示来自一颗大型解体彗星的尘埃大约在更年轻仙女木事件的开始进入了地球大气层。一个突然变冷造成北半球中温度在约一年内骤降达18华氏度(10摄氏度)的时期。研究人员于86日在《PLOS One》期刊上分享了他们的发现。

研究合著者、俄罗斯博洛克地球物理观测站的地球科学家弗拉基米尔·茨尔莫维奇在一份声明中说,在大气层中彗星的尘埃量足以造成一个短期的撞击冬季,这导致一个延长时间的变冷。

7000年的缓慢变暖后,地球体验了一段在大约12900年前的快速变冷的时期。这段时间被标称为更年轻仙女木(Younger Dryas),以在更冷温度下繁茂生长的仙女木属野花命名,这个更冷的纪元在重新变暖之前持续了约1200年。

竞争的假说描述启动了更年轻仙女木的。主流观点认为随着地球冰川消融冷的淡水湖水涌入海洋,这削弱从热带地区向北带来暖流的大规模洋流。另一种假说已经提出来自一个彗星解体的冲击物用尘埃充满了大气层并去稳定化地球的冰盖,引发长时间的变冷。

然而,没有人已经发现能追溯回到更年轻仙女木的开始的一个陨石坑证据,这些陨石坑可能已经引发一个此类事件。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科学家声称该假说的所谓证据——例如含有大约更年轻仙女木的开始来自小行星常见金属成分的黑色岩层”——反而能被更普通的地质过程解释。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来自格陵兰与加拿大之间的巴芬湾海域沉积物岩芯,寻找一个可能的撞击的证据。研究团队发现微小的金属颗粒可能来自彗星尘埃,一道有甚至更小的高水平的铂和铱微颗粒——在彗星和陨石中普遍存在的元素。

他们还发现了微小的最可能在地球上形成但可能含有少量来自一个彗星或小行星的物质的球形颗。所有这些物质都出现在大约更年轻仙女木开始的时期。

RELATED STORIES

Why did the last ice age end?

Optical illusion gives rare green comet an 'anti-tail' that seemingly defies physics

'Interstellar visitor' 3I/ATLAS could be the oldest comet ever seen — and could grow a spectacular tail later this year

这项新研究并没有直接证实撞击假说。相反,这些粒子起一个撞击或空中爆炸的间接证据的作用,当一个流星在撞击地面之前在行星大气层内爆炸时发生。

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写道,这些撞击可能已经来自一颗大型、正在解体的后来诞生了恩克彗星和金牛座复合体彗星,而每年金牛座流星雨的来源是牛座复合体。

然而,需要更多研究来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团队计划检测其他海洋岩芯样本类似颗粒来确认是否更年轻仙女木期在这些颗粒出现在地质记录后不久开始了。

https://www.livescience.com/planet-earth/massive-comet-trail-may-have-transformed-earths-climate-more-than-12-000-years-ago-tiny-particles-sugges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