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fzhouy
fzhouy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735
  • 关注人气:1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个关于“控制思维”寄生虫弓形虫的令人惊讶的事实

(2023-02-02 09:23:47)
标签:

it

杂谈

健康

10个关于控制思维寄生虫弓形虫的令人惊讶的事实

By Harry Baker

2023/2/1

弓形虫是地球上最常见的传染性寄生虫之一,但它也是最有趣来了解的之一。

10个关于“控制思维”寄生虫弓形虫的令人惊讶的事实

一个弓形虫组织囊。 (Image credit: CDC)

弓形虫是一种入侵包括人类多种宿主生物细胞并造成一种叫弓形虫病疾病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弓形虫有时被昵称控制思维寄生虫,因为弓形虫病能造成受感染动物中的一系列神经和行为变化,尽管大多数人类感染没有明确的症状。

这种病原体是一种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性寄生虫之一并可以在世界的多达一半的人口以及几乎任何温血动物物种中躺下休眠。但关于这种极端诡异的寄生虫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

从它的对猫不同寻常的亲和性到它与精神分裂症的联系,这里有关于弓形虫的10个令人惊讶的事实。

 你可能有多种方式被弓形虫感染

10个关于“控制思维”寄生虫弓形虫的令人惊讶的事实

在园艺后正确的洗手和清理你的猫垃圾盒能帮助防止弓形虫感染。 (Image credit: Shutterstock)

人类主要通过意外的摄入这种寄生虫的卵或卵母细胞变得感染上了弓形虫病,卵母细胞只专有的被猫排便出。按照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当人们喝了受污染的水、清理垃圾盒或在园艺或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如未清洗的蔬菜后不能正确的洗他们的手时这能发生。

按照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人们也能通过食用其他受感染动物诸如猪、绵羊和贝类未煮熟的肉被感染,这些动物能在它们从环境食用卵母细胞后发展微小的感染性的囊或裂殖子。

弓形虫也能从母亲传到在子宫内的婴儿以及在器官移植和输血期间传,但这是远更罕见的。

大多数人毕竟没有任何症状

10个关于“控制思维”寄生虫弓形虫的令人惊讶的事实

大多数感染弓形虫的人将永远不会知道。(Image credit: Shutterstock)

大多数变得被弓形虫感染的人没有想法,因为他们没有显示症状。按照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一些人将随他们的身体抵抗感染发展轻微的流感一样症状,但他们通常没有长期的并发症。

然而,按照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孕妇、婴儿和免疫系统薄弱的人能发展严重的弓形虫病,能造成对大脑、眼睛或其他器官长期破坏。偶尔,弓形虫能在弓形虫病开始之前在感染后在细胞中仍然休眠数年。

如果你认为你可能患有弓形虫病,那么你能要求你的医生做一个简单的血液测试。

弓形虫病有一个治愈方法

10个关于“控制思维”寄生虫弓形虫的令人惊讶的事实

弓形虫病不能治愈是一个神话。 (Image credit: Shutterstock)

按照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医生能用一个诸如乙胺嘧啶和叶酸或磺胺嘧啶药物的组合治疗弓形虫病。

然而,除非一个人正在体验严重的感染或处于高风险医生通常不会开任何药,因为往往最好来让免疫系统靠它自己对抗疾病。

按照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一旦一个人已经感染了弓形虫,那么这种寄生虫能在你的系统中躺下休眠数年或甚至你的余生。这可能是对弓形虫病没有治愈方法的神话的起源。而让这种疾病躺着休眠可能听起来威胁的,但这种寄生虫以后来激活和让一个人患病是罕见的。目前没有人类弓形虫疫苗,但在英国,按照制造商MSD动物健康中心,农民能通过用毒虫疫苗提供他们的羊终身保护免受寄生虫。

多达一半的人类被感染了

10个关于“控制思维”寄生虫弓形虫的令人惊讶的事实

世界的多达50%的人口可能已经感染了弓形虫。(Image credit: Shutterstock)

由于弓形虫能容易的经由多种途径传给人类,而且往往被感染个人不被注意到,弓形虫是人类中最常见的传染性寄生虫之一。

2014年发表在《公共图书馆(PLOS On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估计,全球30%50%的人口可能被感染或已经被感染弓形虫。但世界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可能显著的变化。例如,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估计大约4000万美国人或约占总人口的12%可能已经感染了弓形虫。但发表在2020年《科学报告》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了埃塞俄比亚约64%的孕妇在她们生命的某个时刻已经感染了弓形虫。

弓形虫已经被联系到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10个关于“控制思维”寄生虫弓形虫的令人惊讶的事实

一些研究已经将弓形虫感染与神经系统疾病联系起来。(Image credit: Shutterstock)

这种寄生虫最可怕和最具争议的影响之一是它对思维的影响。在老鼠和其它动物中,它能造成行为变化(见下文更多),而且它也已经被联系到人类中的几种不同的神经疾病。

与弓形虫有关的两个最值得注意的疾病是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

2006年,发表在《生物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首次提出在子宫中感染弓形虫的婴儿在晚年比那些在产前未暴露到弓形虫的婴儿患精神分裂症的几率更高。2014年,发表在《神经与精神疾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了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他们的系统中更可能有弓形虫抗体,这些抗体被以前的感染留下。

弓形虫也已经被联系到人类行为中的变化,其中一些可能是致命的。2015年,发表在《精神病学研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出弓形虫感染可能会使人更有攻击性和冲动,甚至潜在的增加自杀可能性。 

但弓形虫和大脑之间的关系仍是不清楚的

10个关于“控制思维”寄生虫弓形虫的令人惊讶的事实

并非所有人都同意弓形虫能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起一个角色。 (Image credit: Shutterstock)

尽管一些研究已经将弓形虫与神经系统疾病联系起来,但来说寄生虫对任何这些疾病直接或间接的负责还为时过早。

与此同时,其他研究已经对这些类型的联系提出质疑。

2016年,一项发表在《公共图书馆杂志(PLOS One)》上的研究观察了800多名生来带有弓形虫抗体的人,发现了几乎没有弓形虫被相关到精神障碍、冲动控制不良、人格异常或神经认知障碍增加风险的证据。

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能被感染

10个关于“控制思维”寄生虫弓形虫的令人惊讶的事实

麦哲伦企鹅(Spheniscus magellanicus)是一种令人惊讶的有弓形虫病危险的物种。 (Image credit: Shutterstock)

科学家们已经在各种不同的吸热动物中发现了弓形虫感染的痕迹,包括所有主要的牲畜物种。

2005年,发表在《国际寄生虫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弓形虫在加州海獭(内水獭)的数量下降中起了一个角色,多达38%的死水獭已经被感染。研究人员怀疑来自受污染土壤的农业流失可能已经将弓形虫卵囊引入了水獭更喜欢的食物海带。

弓形虫也能对企鹅摆出一个严重的风险。2019年,发表在《兽医寄生虫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了智利马格达莱纳岛约42%的麦哲伦企鹅已经感染了弓形虫,尽管岛上没有猫的事实,这意味着感染可能从人类获得。

弓形虫只能在猫体内繁殖

10个关于“控制思维”寄生虫弓形虫的令人惊讶的事实

弓形虫需要一个猫宿主来繁殖。 (Image credit: Shutterstock)

尽管被在许多动物中发现,但弓形虫从来已经被观察到只在猫科物种中繁殖,其中包括家猫和它们的野生亲戚如狮子、猎豹和老虎。据信家猫是这种寄生虫的首选宿主。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弓形虫不能在其他受感染的动物体内繁殖,但这意味着猫粪便是寄生虫能进入环境的唯一途径。

截至2018年按照统计数据,估计有3.73亿只宠物猫在地球上漫步,可能还有数亿只未注册的流浪猫。

猫只能在它们变得被感染后一到三周内释放传染性的卵母细胞,之后它们不能再传播寄生虫。

鸟类和啮齿类动物起中间宿主作用

10个关于“控制思维”寄生虫弓形虫的令人惊讶的事实

啮齿动物和小鸟对弓形虫是一个起跳点。 (Image credit: Shutterstock)

虽然弓形虫只能在猫体内繁殖,但它也常规的在大多数啮齿动物和几种鸟类中被发现。

这些动物起中间的宿主的作用,或者两个不同的猫科动物宿主之间的一个停止点。例如,一只鸟在吃了已经被猫粪便污染的泥土上的种子后可能变得被感染弓形虫。这只鸟然后在它被猫抓住并吃掉之前会在它的体内长一个感染性囊肿,猫会被感染。

因此,啮齿类动物和鸟类在弓形虫的成功中起一个关键角色,因为它们是猫被感染的主要方式。

受感染的啮齿类动物是更无畏的

10个关于“控制思维”寄生虫弓形虫的令人惊讶的事实

啮齿类动物中增加的无畏性使它们更有可能被猫吃掉。(Image credit: Shutterstock)

感染弓形虫的啮齿动物似乎失去它们的对猫的典型恐惧,或者更特别的它们的对猫尿的恐惧。

2011年在公共图书馆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出受感染的老鼠开始感到一种对猫尿气味的性吸引,而不是它们通常对这种气味的防御反应。如果这是真的,它将使受感染的老鼠更有可能生活在猫的附近,这会增加它们被捕食的机会。2011年发表在《被公共图书馆杂志忽视的热带病》杂志上的一项后续研究在人类中重复了这一实验,但尽管受感染的男性对猫尿的气味略更吸引但女性却没有。

2020年发表在《细胞报告》杂志上的一项对小鼠的研究也表明了弓形虫能减少一般的焦虑并增加受感染小鼠中的探索行为。

《生活科学》杂志的撰稿人斯蒂芬妮·巴克林对本文贡献。

https://www.livescience.com/surprising-toxoplasma-gondii-facts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