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物多样性状况简介

标签:
生物多样性 |
2002-11-18 |
http://sts.mep.gov.cn/images/images_detail/wtwt.gif |
无脊推动物 1、中国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 无脊椎动物的门类和种数不但在整个动物界中占主要地位,在全部生物中亦占优势。据Groombridge(1992)提供的某些类群的已描述种数的统计,无脊椎动物已描述的种数(132.5万个)占全部动物数(137万个)的96.71%,占全部生物已描述种数(173.9万个)的76.19%。 对于全球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的知识目前尚很不完备。现在每年描述的新种约15000种。按这样的速度,即使以最低的估计种数,也需约一百年才能完成对所有种类的描述。中国地域广大,物种丰富,家底更不清楚。中国的无脊椎动物种数一般约占全球总数的10%左右。中国种数占世界种数的百分比不足此数的类群(如多孔动物门)可能系由于调查不足之故。有的类群由于多系世界种(如轮形动物、甲壳动物中的枝角类(Cladocera)),或一些生活在海洋的类群(如毛颚动物、帚形动物、刺胞动物中的角珊瑚(Antipatharia)),较少受地理隔阻,而且国人对这些类群调查得较清楚,因而所占比例甚高。据已知材料,依次为:角珊瑚(世界约80种,中国约70种)87.5%,软水母(Leptomedusae)(世界210种,中国178种)84.7%,毛颚动物(箭虫)52.4%,花水母(Anthomedusae)(世界293种,中国129种)44%,帚形动物40%,轮形动物40%,枝角类(世界约450种,中国161种)35.7%。由于对原生动物(原生生物界)的分类意见不一及种数统计上的困难,故未将此类群列入内。现存的纯原生动物(即不包括原生动物和藻类兼性、原生动物和真菌兼性……等)全球约31250种(如加上化石种类,则总计为63616种),其中自由生活的21100种,寄生生活的10150种。在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中,淡水生活种类全球约5000~6000种,中国已知2000种,占总数的33%~40%;土壤种类全球300种,中国159种,占总数的53%,中国海洋原生动物约3600种,约占总数(如以15100种计)的23%。 由于中国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所处的特殊地位,造成中国丰富的物种和包括活化石在内的许多特有的物种,因而中国无脊推动物多样性是构成全球物种多样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无脊椎动物特有种属很多,如刺胞动物门水螅虫纲(Hydrozoa)的桃花水母属(Craspedacusta),全球仅5种及4亚种,而中国分布有4种,其中3种和4个亚种为中国特有种。扁形动物门涡虫纲(Turbellaria)中细涡虫属(Phagocata)3种中的2种为中国特有种,多目涡虫属(Polycelis)9种和枝肠涡虫属(Dendrocoelopsis)2种全为特有种。中国已知43种星虫中有8个特有种,11种螠虫中有4个特有种(包括拟无吻螠Para-arhynchite特有属),这在海洋动物中也是较典型的例子。当然。最显著的例子似乎见于淡水或内陆生活的动物类群。如软体动物中蜗牛有5个特有属,总计132个持有种,双壳类(Bi-valvia)的淡水蚌6个特有属,共计26种。甲壳动物门中桡足类(Copepoda),中国共记述206种和亚种,特有种有96种,占总种数的46.6%。最典型的例子是淡水溪蟹,由于长期生活在山溪的石块下,互相隔绝而衍生出许多不同属种。在已知35属中共计250个特有种,其中有32个特有属(占总属数的91.4%)。此外,单肢动物门中多足类也是明显的例证,中国已发现华美马陆科(Sinocallipodidae)这一特有科,另两科中有3个特有属9个特有种。由上述例证可以说明,要最终搞清全球的物种,研究中国物种多样性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无脊椎动物在学术上的重要性主要在于:诸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从二胚层到三胚层,从无体腔到有体腔,从低等到高等的演化过程,以及各类动物的亲缘关系,包括生命的起源和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这些重大问题,只有通过对无脊椎动物的深入研究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各种结构截然不同的动物与其生活的环境相统一,以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方式解决动物生存所面临的同样的问题——取食、防御、运动、呼吸、排泄、离子和渗透调节、控制系统、生殖、生活史和发育。无脊椎动物不但在物种多样性,而且在形态结构多样性和行为多样性方面,均在动物界中占主要地位。如原生动物对于研究生命和细胞的起源,低等动物和植物的关系,以及怎样从原生动物演变为后生动物都十分重要。扁形动物门中无肠目(Acoela)涡虫在从两胚层辐射对称动物向三胚层两侧对称动物的进化中又处于关键的地位。在探索脊椎动物的起源时,当然更离不开对与其相近的无脊椎动物的类群的研究。 无脊椎动物中的活化石有特殊的学术意义,如蜘蛛目中的七纺蛛(Heptathela),其腹部背面仍保留有分节的背板,是现生105科蜘蛛中最原始的类群,多数种类分布于中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另一类海洋生物中的活化石——头足纲软体动物鹦鹉螺(Nautilus)是研究软体动物进化和古生态学、古气候学的重要材料。 既然无脊椎动物包括了动物中的大多数种类,而且在地球上凡是动物可以栖息的场所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与人类关系之密切自然不难想象。从有益方面讲,首先,许多无脊椎动物是人类食品。中国每年海产乌贼、贝类、虾蟹类的数量是极其巨大的。海产养殖主要也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与它远不能相比。淡水虾蟹和贝类的养殖虽不及海洋养殖业产量,但自然捕捞作为人们的食品的贡献也相当可观。例如日本沼虾(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中华绒螯蟹(河蟹)(Eriocheir sinensis)都是国人喜爱的佳肴。贝类中的圆田螺(Cipangopaludina)、环棱螺(Bellamya)、螺蛳(Margarya)、无齿蚌(Anodonta)、蚬(Corbicula)等都是重要食品。多年来,从国外引入的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多数也已构成重要的食品。 其次,许多无脊椎动物可作为经济鱼类的食料,如原生动物、轮虫、甲壳类中的盐水卤虫(Artemia salina)、枝角类(红虫)、挠足类(水蚤)等等。其他许多陆生无脊推动物是脊椎动物赖以生存的捕食对象。众所周知,许多无脊椎动物为人们提供工业(包括制药)原料,或可以加工为工艺品与日用品,可作为监测环境的指示动物或观赏动物.或在改良土壤和捕食害虫中发挥重要作用。海洋原生动物中某些类群可作为判别地层的指标,如有孔虫目(Foraminiferida)中的饰世透明虫(Hyalina balthica)和截锥圆幅虫(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以它们在地层中的出现可作为第四纪开始的标志。当然,无脊椎动物中亦包括许多有害于人体或家禽、家畜的寄生虫或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危害农作物、危害建筑物及航运业的种类。总之,由于无脊椎动物无所不在,构成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从有益和有害两方面均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2、中国无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 由于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个体小,它们受威胁以及灭绝的情况通常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以致许多稀有或濒危无脊椎动物甚至在被描记或列入保护名单之前就已消声匿迹了。例如在海南尖峰岭有—种大型的捕鸟蛛科(Theraphosidae)的种类,非常珍稀,目前可能已灭绝。 无脊椎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来栖息生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对于有经济价值的种类,更由于过度捕捞而导致数量骤降。这两个原因均使不少动物处于灭绝的边缘。 在淡水中生活的多类无脊椎动物,由于溪流、涌泉的断流,水质的污染和富营养化,使一大批需求低温、洁净、湍流的动物种类趋于濒危。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多孔动物(淡水海绵)、刺胞动物(水螅、桃花水母)、扁形动物(涡虫)、轮虫、线虫、环节动物、甲壳动物(枝角类、挠足类、端足类)、水生昆虫幼虫等均因此而难以生存。例如,由于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的增加使地下水位降低,涌泉水源破坏,造成涡虫的生存环境消失,以至涡虫等多种动物灭绝。兰州的五泉山、北京的樱桃沟、鞍山市的千山、杭州的灵隐和龙井等地的涌泉均急需予以保护。据对武汉东湖的长期监测,水体富营养化和强化渔业使沉水植物群落大量萎缩乃至消失,依托沉水植物而生活的许多动物因而失去了合适的栖息场所。研究结果表明,东湖中轮虫在60年代有80多种,而到90年代下降到仅50多种。腔轮虫属(Lecane)中许多种类以及盘状鞍甲轮虫(Lepadella patella)、侧棘伏嘉轮虫(Wolga spinifera)等均从水体中消失了。 森林资源的破坏,尤其是热带雨林资源的急剧缩小,使大量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无脊椎动物趋于灭绝。上面提到的海南的捕鸟蛛,以及云南的一种盾鞭蝎(Typopeltis)(属于蛛形纲(Arachnida)有鞭目(Uropygi))都是明显的例子。 一些古老的物种如马氏钳蝎(Buthus martensi)对噪音和农药非常敏感,随着现代农业和交通的发展,这一可作中药材的物种资源也急剧减少。 洞穴开发为旅游场所势必使洞穴中特有的动物种类处于濒危的境地。有不少特有种,如蜘蛛、多足类、甲壳类中一些奇特的种类均在洞穴中发现,如蜘蛛目中泰蛛科(Telemidae)的冯氏泰莱蛛(Telema wunderlichi).多足类中的简肢华美马陆(Sinocallipus simplipodious)和膜足硬肢马陆(Scleroprotopus membranipedalis)等。 由于过度捕捞而导致濒危的例子很多。珊瑚作为工艺品或旅游纪念品而被大量采集。角珊瑚生长缓慢,十年才能长成拇指粗,受破坏后难以恢复。近年来,由于大量珊瑚灰岩被采掘充当建筑材料和烧制石灰,使得珊瑚礁的生态平衡受到很大破坏。据报道,海南岛文昌县拜塘村近十年因珊瑚礁被破坏,海岸线后退200余米,致使椰树倒伏,海水浸入村庄。三亚市沿海公路因珊瑚礁被毁而造成路面断裂。现已了解到珊瑚岸礁恢复演替的初期,群落中的关键种是澄黄珊瑚(Porites lutea)。但预测恢复到顶极时期,需要50~100年。可采用人工移植石珊瑚,加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作为饵料的例子如盐水卤虫,原来资源丰富,现已要依靠进口。作为人们食品的中华绒螯蟹因蟹苗被捕捞过度,资源大减。而云南高原滇池中国特产的两种螺蛳(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和光肋螺蛳(M. mansuyi)),它们的肉和雄螺生殖腺(俗称“螺黄”)味道鲜美,经济价值高。近年来,由于该湖严重污染和过度捕捞而濒于灭绝。米虾属(Caridina)中葛氏米虾(C. gregoriana)、喻氏米虾(C. yui)和滇池米虾(C. dianchiensis)原来产量都很大,是当地人民食用的经济虾类,但近年来均已绝迹。如葛氏米虾原在大理湖(洱海)产量很高,自80年代起已采不到标本。除过度捕捞和污染外,受到来自江南引入种的排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必须重视无脊椎动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到目前为止,中国列入一级保护动物名单的无脊椎动物(昆虫除外)有刺胞动物门珊瑚纲的红珊瑚属(Corallium)及另外4种:软体动物双壳纲(瓣鳃纲)的库氏砗磲(Tridacuna cookiana)和头足纲的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半索动物门肠鳃纲中的多鳃孔舌形虫(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和黄岛长吻虫(Saccoglossus huangtauensis)。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的4种:软体动物腹足纲的虎斑宝贝(Cypraea tigris)、冠螺(Cassis cornuta),双壳纲的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和佛耳丽蚌(Lamprotla mansuyi)。据推算,这一保护名单包括昆虫在内应达到1万种才接近实际情况。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如蜘蛛目的节板蛛科(Liphistiidae)和捕鸟蛛科的所有种、砗磲科(Tridacnidae)和丽蚌属(Lamprotula)的所有种、石珊瑚目(Scleractinia)和角珊瑚目的所有种等均应列入保护名录。中国有许多地区,如海南和云南的热带雨林、广西十万大山等地区有许多珍稀种类亟待发现和描记,但目前限于缺少经费资助而无法开展调查。由于无脊椎动物种类和分布迄今还很不清楚,与脊椎动物的研究情况有根本的不同,因而对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必需把种类的调查和描记作为第一步,争取在短时间内尽快补上这一课,否则无从讨论多样性的保护问题。 至于那些可食用的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海生的乌贼、虾蟹、贝类等,对它们的可持续利用,防止过度捕捞,则是当务之急。 昆虫 1、中国昆虫多样性特点 (1)物种丰富度高。世界昆虫种类其说不一,过去估计为150万种。Erwin(1983)通过对巴西玛纳斯热带雨林树冠昆虫的研究,推测全世界可能有3000万种昆虫。 中国昆虫总数尚无确切数字。如以约占世界总数的1/10来估计,则中国应有15万种。但据对调查研究较深入的几大类群统计,远超过这一比例。例如蚜总科(Aphidoidea)和球蚜总科(Adelgoidea)世界已知4000种,中国已知1000种,占世界的25%;蝇科(Muscidae)占世界的23.1%;溞目(Siphonaptera)占19.9%;寄蝇科(Tachinidae)占16.7%;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占12.6%,等等。 据初步统计,世界已记述的昆虫92万余种,中国仅记述51000余种,占世界已知种的5.5%。1949年以来,中国共记述昆虫新种10500余种,近十几年来,虽每年约有500新种发表,但距查清昆虫家底,仍相差甚远。 (2)特有昆虫多。中国是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昆虫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两个国家之一。对中国特有的昆虫尚无全面了解。仅就报道较多的青藏高原和新疆荒漠区的部分类群为例,说明其一个例面。 据在青藏高原调查,蝗亚目(Acridodea)共有200种和亚种,其中特有种占51%。中国已知蝙蝠蛾科(Hepialidae)62种,41种为青藏特有,其中著名的蝠蛾属(Hepialus)40种,90%为青藏特有(据杨大荣)。象虫科(Curcutionidae)的喜马象属(Leptomias),世界已知93种,55种为西藏特有,占世界已知种的59%。据王书永(1992)统计,横断山区已记述的3080种昆虫中,1229种为该区持有,占39.9%,其中双尾目(Diplura)、啮虫目(Psocoptera)、竹节虫目(Phasmatodea)、脉翅目(Neuroptera)、毛翅目(Trichoptera)等的特有种都超过50%以上。干旱的新疆荒漠地区,有丰富的古北区中亚亚区的特有种,如癞蝗科(Pamphagidae)的11个属中,有10个属分布于西北地区,其中新疆有5个特有属。斑翅蝗科(Oedipdidae)的束颈蝗属(Sphingonotus),世界已知75种,中国有33种,14种为新疆特有,占世界种类的18.7%。 (3)珍稀昆虫丰富。中国珍稀昆虫众多,在1988年公布的保护动物名单中,有一级保护昆虫2种,二级12种,这是很不完全的。珍稀昆虫中以蝴蝶最为瞩目。参照有关报道和国际贸易热点,初步暂列中国珍稀蝶类为9属24种和1个属的多数种(表1)。 表1 中国珍稀蝴蝶名录(暂列)
喙凤蝶属(Teinopalpus)世界共2种,中国都有分布,著名的金斑喙凤蝶(T. aureus)为中国特产,是一类保护物种。褐凤蝶属(Bhutanitis)世界共7种,中国都有分布,5种为中国特有,其中双尾褐风蝶(B. mansfieldi)和三尾褐凤蝶(B. thaidina)已列为二类保护物种。虎凤蝶属(Luehorfia)共4种,中国有3种,其中中华虎凤蝶(L. chinensis)和长尾虎凤蝶(L. longicaudata)为中国特有,前者已列为二类保护物种。宽尾凤蝶属(Agehana)仅2种,都是中国特有,台湾宽尾凤蝶(A. maraho)已濒临灭绝。燕凤蝶属(Lamproptera)共2种,是东洋区特有珍奇蝶,中国都有分布。冀凤蝶属(Troides)中国有3种,金翼凤蝶(T. aeacus)是中国体型最大蝶种,该种的台湾亚种(T. aeacus kaguya)是重点保护对象,台湾特有的珠光翼凤蝶(T. magellanus)面临灭绝。曙凤蝶属(Atrophaneura)主要分布东洋区,种类较多,台湾特有的曙凤蝶(A. horishana)是重点保护物种。绢蝶属(Parnassius)全世界共38种,中国分布35种,其中10种为中国特有。本属多数为高山种,较珍稀,世界著名的阿波罗绢蝶(P. apollo)在欧洲一些国家已近灭绝,中国数量还较多。紫蛱蝶属(Sasakia)是古北区种,共3种,中国都有分布。黑紫蛱蝶(S. funebris)和最美紫峡蝶(S. pulcherrima)是中国特有种,大紫蛱蝶(S. charonda)在台湾已濒临灭绝。紫斑蝶属(Euploea)种类较多,其中线纹紫斑蝶(E. mulciber)为中国名贵蝶种。 (4)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影响农林牧生产和人体健康的重要害虫近干种。农林害虫每年都对农林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蚊、蝇、蚤和蟑螂等重大卫生害虫,严重威胁人体健康,都是重点消灭对象。 直接促进农林生产的有益昆虫,首推天敌昆虫和传粉昆虫。目前中国主要农作物开展天敌保护利用的面积达1000多万hm2,它们有效地控制着害虫的大发生,从而可节约农药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传粉昆虫除两种家养蜜蜂——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东方蜜蜂(A. cerana)外,还有近千种野生蜜蜂和一些蝇类、蝶蛾类等,各种异花授粉作物经蜜蜂传粉后,一般可增产20%左右。 中国昆虫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效益最显著的是家蚕产品。中国蚕茧占世界总产的65%,生丝和丝绸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生丝占国际贸易额的90%强。蜂产品也很重要,中国是世界养蜂最多的国家,约有蜂650万群,蜂蜜和王浆的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五倍子、虫白蜡、冬虫夏草和虫茶等的国际贸易额也都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药用昆虫约300种,近年来药用蜂毒和蚂蚁制剂发展很快。昆虫作为食品,营养丰富,滋补性强,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2、受威胁现状 目前,对中国昆虫受威胁情况尚缺乏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恶化是威胁昆虫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例如由于过度挖采。并破坏生境,使产冬虫夏草的蝠蛾属昆虫数量急剧下降;著名的云南大理蝴蝶泉,因树木被砍伐和环境受污染,蝶类明显减少,四川贡嘎山的褐凤蝶由于寄主被挖作中药和过度滥捕,数量也锐减。一些不法商人,利用各种手段滥捕和盗窃珍稀昆虫,也是一大威胁。此外,不合理施用化学农药,致使某些天敌和传粉昆虫数量下降。 3、有益昆虫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中国重视了珍贵昆虫的保护。农业部在黑龙江宁安县建立的天蚕(Antherea yamamai)保护区,为保护珍稀昆虫提供了范例。南京郊区初步建立了中华虎凤蝶保护基地。中国传统的养蚕、养蜂业一直很发达。天敌昆虫的保护、引进和人工繁殖,也发展很快。几种饲料昆虫(蝇蛆和黄粉虫等)和药用土鳖虫、蚂蚁等,已批量繁殖。几种传粉昆虫的人造巢穴已获成功,这都为资源昆虫的可持续利用打下了基础。 当前应在大力宣传教育和健全法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现有自然保护区内珍稀和有益昆虫的保护,加速建立以保护珍稀昆虫为主的保护基地。 脊推动物 1、中国脊椎动物的多样性 中国脊椎动物(Vertebrata)共6347种,约占世界总数(45417)的14%,其中许多为中国所特有。特有种数达667种,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种数的10%。中国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高、特有程度高是复杂的动物区系历史和多样的生态地理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北方属古北区,东北大兴安岭和新疆阿尔泰山地区处于泰加林南缘,有许多冻原和泰加林动物区系的代表物种生活在那里。如貂熊(Gulo gulo)、紫貂(Martes zibellina)、驼鹿(Alces alces)、雪兔(Lepus timidus)、河狸(Castor fiber)、灰松鼠(Sciurus vulgaris)、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红背(C. rutilus)、花尾榛鸡(Tetrastes bonasia)、黑琴鸡(Lyrurus tetrix)、雷鸟(Lagopus spp.)、细嘴松鸡(Tetrao parvirostris)、黑啄木鸟(Dryocopus martius)和河流中的大马哈鱼(Oncorhychus keta)等;中国西北与蒙古和中亚荒漠相连,分布有许多典型的草原和荒漠动物,如大耳(Hemiechinus auritus)、达乌里(H. davuricus)、沙狐(Vulpes corsac)、荒漠猫(Felis bieti)、兔狲(F. manul)、野马(Equus przewalskii)、蒙古野驴(E. hemionus)、野骆驼(Camelus ferus)、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黄羊(Procapra gutturosa)、普氏原羚(P. przewalskii)、高鼻羚羊(Saiga tatarica)、草兔(Lepus capensis)、达乌里鼠兔(Ochotona daurica)、跳鼠科(Dipodidae)的许多种,沙鼠属(Meriones spp.)、短耳沙鼠(Brachiones przewalskii)、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鸨(Otis spp.)、沙鸡(Pterocles orientalis)、毛腿沙鸡属(Syrrhaptes spp.)、蒙古百灵(Melanocorypha mongolica)、四爪陆龟(Testudo horsfieldi)、沙蜥属(Rhrynocephalus spp.)、麻蜥属(Eremias spp.)等;中国南方则属于东洋区,有许多典型的亚洲热带、亚热带物种生活在这里,如臭属(Suncus spp.)、毛(Hylomys suilus)、树(Tupaia glis)、菊头蝠属(Rhinolophus spp.)、蹄蝠(Hipposideros spp.)、蜂猴属(Nycticebus spp.)、猕猴属(Macaca spp.)、叶猴属(Presbytis spp.)、长臂猿属(Hylobates spp.)、穿山甲属(Manis spp.)、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马来熊(Helarctors malayanus)、鼬獾属(Melogale spp.)、灵猫科(Viveridae)的许多种,金猫(Felis temminckii)、云豹(Neofelis nebulosa)、鼷鹿(Tragulus javanicus)、麂属(Muntiacus spp.)、野牛(Bos gaurus)、巨松鼠(Ratufa bicolor)、犀鸟科(Bucerotidae)、啄花鸟科(Dicaeidae)、太阳鸟科(Nectariniidae)、画眉亚科(Timaliinae)的许多种、鹧鸪(Francolimus pintadeanus)、山鹧鸪属(Arborophila spp.)、原鸡(Gallus gallus)、孔雀(Pavo muticus)、长尾雉属(Syrmaticus spp.)、水龟属(Clammys spp.)、闭壳龟属(Cuora spp.)、飞蜥(Draco spp.)、巨蜥(Varanus salvator)、蟒(Python molurus)、树蛙科(RhacoPhoridae)、姬蛙科(Microphylidae)的许多种。 古北区与东洋区的分界线在西部大致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向东伸延到横断山脉地区,线北分布古北界动物;线南分布东洋界动物。再向东到中国东部的季风区,分界线是古北区物种和东洋区物种交错分布的广阔过渡地带。在上述两大动物地理区内,由于各地地势高低不同,山川纵横阻隔,因地而异,既有利于新种的形成又有利于古老孑遗物种的保留(避难地)。使得中国成为许多脊椎动物类群的起源中心或现代繁盛中心,以及孑遗物种的保留地。 众多的特有物种使得中国在世界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兽类中有举世闻名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代表着中国特有的科,现存仅1属1种。再如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沟牙鼯鼠(Aeretes melanopterus)、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s)等,它们均为中国特有的属,现存的也都仅有1种。此外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1属4种,除1种分布于越南外,其余3种均为中国特有;岩松鼠属(Sciurotamias)1属2种,均只见于中国。鸟类中的马鸡属(Crossoptilon)1属3种,除藏马鸡(C. corssoptilon)还分布于邻近国家外,均只分布于中国,长尾雉属(Syrmaticus)1属4种,除1种还见于邻国外,均为中国特有;爬行类的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也是世界珍稀物种之一,现存的仅1科1属1种,为中国特有,分布区限于广西瑶山地区。世界著名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只见于中国长江中、下游,为古老的残遗物种,世界上现生的鼍属(Alligator)动物只有2种,一种分布于中国,另一种分布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两栖类的髭蟾属(Vibrissaphora)为中国特有,1属4种,均为分布十分局限的稀有物种。鱼类中的白鲟(Psephurus gladius)为中国特有,是匙吻鲟科(Polyodontidae)仅有的两个现生种之一,另一种分布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在讨论中国脊椎动物多样性时,还应该注意下列情况: (1)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以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区为中心),特有物种高度集中,据特有种的分布区统计,在这一地区分布的中国特有哺乳动物有48种,占特有种总数的43.6%;鸟类38种,占总数的38.8%;爬行动物有7种,占总数的28%;两栖类13种,占总数的43.3%;鱼类123种,占总数的30.5%。这一地区不仅特有种多,还是许多类群的多样性中心;如鼠免科全世界共25种,这一地区有14种;羊亚科动物全世界31种,这一地区有9种;这里还被称为雉类的王国,种类繁多,如马鸡属、锦鸡属(Chrysolophus)、山鹧鸪属、角雉属(Tragopan)、虹雉属(Lophophorus)、血雉(Ithaginis cruentus)、黑鹇(Lophura leucomelana)、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雪鹑(Lerwa lerwa)、西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等;此外两栖类中的锄足蟾科(Pelobatidae)全世界80余种,本地区有20余种。鱼类中的高原鳅属(Triplophysa)也集中分布于本区。 (2)中国的两个大岛,海南岛和台湾,由于与大陆隔离,脊椎动物区系各具特色,各有许多独特的种和亚种。 表1 海南和台湾脊椎动物特有种和亚种比较
2、中国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情况 由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肉、卵可食,毛皮可衣,并且其中许多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以它们历来是人类捕杀的对象。加之它们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躯体大小、繁殖和遗传方式、世代时间、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等),使得它们更容易受环境变迁(破坏)的影响。因此,一般而言,脊椎动物与其他生物类群相比,受威胁的程度更为严重。 中国的野生脊椎动物无论是分布区域,还是种群数量,均在急剧减缩之中。过去北大荒(东北的沼泽湿地)上“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情景已随着大规模的农垦而消逝。中国在历史上是多虎的国家,虎在许多文学著作常被生动地描述。但如今不仅在昔日的景阳岗,就是在整个华北、西北和西南都已失去了虎的踪迹。如不紧急抢救,中国很快就会成为无虎的国家。过去“两岸猿声啼不住”的三峡两岸,今天距离猿类的分布区已逾千里之遥。我们祖先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许多大型草食兽类,如麋鹿早已从野外绝灭,野生的马鹿、梅花鹿也已从许多地方绝迹。长江中最大的鱼,老百姓称为万斤象(象鱼)的白鲟已十分罕见。即使在边远地区脊椎动物的处境也不容乐观。在西北荒漠和草原中,普氏野马和高鼻羚羊已于四五十年代绝灭。蒙古野驴、野骆驼和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也面临绝灭的威胁。被保护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后一块未被人类“触及”的野生动物王国——青藏高原无人区,近年来也开始受到破坏,大量的淘金者进入阿尔金山保护区,猎杀野生动物;还发生了由于境外高价收购藏羚的绒毛而导致该动物被大量偷猎的情况。 特别令人关心的是,许多中国特有种也处于濒危状态。 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情况已经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些过去资源量很大的物种,如黄羊(Procapra gutturosa)、狍(Capreolus capreolus)、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小黄鱼(P. polyactis)、带鱼(Trichiarus haumela)、鲥鱼(Macrura reevesii)等,资源已经枯竭。 中国脊椎动物受威胁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1)过度利用。主要是食用和药用,因食用价值而受威胁的物种不胜枚举,著名的除上述几种外,还有穿山甲(Manis spp.)、果子狸(Paguma larvata)、雉类、龟鳖、巨蜥(Varanus salvator)、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蛙类、蛇类、鲨鱼(翅)、燕(窝)等,因药用而受到严重威胁的种类如虎、豹(骨)、熊(胆)、麝(香)、鹿(茸)、羚羊(角)、黑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大壁虎(Gekko gekko)等。 此外,许多食肉兽作为珍贵毛皮动物被捕杀利用,大象因牙的贵重而被偷猎。 (2)栖息地的缩小和破碎。草原和湿地的过度开垦,森林的过度砍伐,大大地缩小了野生脊椎动物的栖息地,并把它们分割得支离破碎,这严重地威胁着一些物种的生存。如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估计数量仅存1000~1500头,分为113群,局限分布于云南中甸小片森林中,若这片森林再遭到砍伐,滇金丝猴将立即绝灭;海南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 hainanus),据调查过去岛上10个县均有分布,数量20000头左右,目前仅余15~20头,残存于霸王岭的小片森林中,已成为极度濒危的种类。华南虎(Panthera tigrisamoyensis)估计野外仅存数十头,分散于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省,一处多者5~6头,少者3~4头,已难于正常繁殖,如不采取紧急抢救行动,将很快绝灭。大熊猫目前尚有1000余头,但据林业部的调查,其栖息地仍在急速缩减之中,虽然已经建立13个专门的保护区,但由于被分割为许多过小的种群,仍面临着绝灭的威胁。白暨豚分布于湖北枝城以下的长江中、下游,由于长江航运的增长等原因,栖息地有效空间不断减少,质量下降,导致种群数量急速减少,估计仅余100多头,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其他如水坝阻断鱼类的回游,铁路阻断有蹄类的迁徒。前者直接威胁着鲟类等的繁殖,后者影响黄羊等的分布。 (3)外来物种的引入 。无论是引入捕食性的或竞争性的外来种,常常都会导致当地物种的绝灭。在中国脊椎动物中鱼类受此项威胁最为突出,例如,从北疆的额尔齐斯河将河鲈(Perca fulviatilis)引入南疆的博斯腾湖而导致原分布于该湖的新疆大头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的绝灭。 (4)消灭捕食动物破坏了生态平衡。在草原上消灭狼(Canis lupus)、狐(Vulpes vulpus)等食肉动物;水域中消灭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和红鮊属鱼类(Erythroculter spp.),致使单一的或少数的优势鼠类和鱼类大量增加,从而降低草原或湖泊生态系统中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5)环境污染。水污染(包括富营养化)对鱼类和水禽造成很大的威胁。例如云南滇池因周围工业排放污染,造成鱼类减少。农药的污染对小型食肉类、鸟类(特别是猛禽)、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也可造成很大危害,草原上毒饵灭鼠既不利于长期控制鼠害,又对野生动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大力加强脊椎动物的保护 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管理的范畴。中国有关主管部门在过去做了很大的努力,如颁布了许多保护法规和以脊椎动物为主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5年公布);其中,兽类82种(I级42种、II级40种);鸟类227种(I级37种,II级190种),两栖爬行24种(I级6种,II级18种),鱼类16种(I级4种,II级12种)。建立了许多专门物种的就地(保护区)和迁地(繁殖中心)保护设施。但仍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之处,有待今后努力,归纳起来主要有:对保护工作没有总体战略,管理松懈,基础调查研究工作不够以及宣传教育工作薄弱,公众的保护意识差等。 表2 中国脊椎动物绝灭物种
表3 中国脊椎动物特有的和受威胁的种数统计
摘自《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所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