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异解
黄家忠
范晔《张衡传》在说明“候风地动仪”的仪体外部纹饰时说“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这句话一些选本和中学语文课本无注,可能都认为“篆文”即篆字,“山龟鸟兽”是普通名词,极易懂,无需诠释;一些古文今译本也是原词语带过,没有迻译。然而实际图案却并不是这样的。
1983年钱文辉同志在第二期《北师大学报》上进行解说,指出“篆文”是彖文,就是《周易》中的八卦辞,分别相应相示八个方向,这一看法无疑是正确的;可他认为“山龟鸟兽”与“地”有关,是指“山川动植”,这就有些牵强附会了。我国研究张衡地震仪的专家王振铎先生早在这之前1976年就已指出“篆文”是“八卦彖辞,代表八方之气”,“山龟鸟兽”是“象征地上的山峦和天上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宿”。他的意见基本符合实际,近于仪体纹饰的原貌,对读者了解候风地动仪的外部图案及其作用极有帮助,不过把“山”释为“地上的山峦”,似觉还有商榷之处。
当时候风地动仪的测报,仅仅是(也只能是)方位,纹饰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就在这里。仪体上的纹饰一一八卦和四官总星名即东官苍龙、北官玄武、南官朱雀、西官白虎,就是用来表明四面八方的方位的。仪器图案所表明的方位一定要与天象的方位吻合,这样才能准确地得知地震的方向。这就像《三辅黄图》所说“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问题是“山龟鸟兽”能否与四灵(或说四官总星名)相对应?《礼记•曲礼》:“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孔颖达疏:“玄武,龟也。”《书•尧典》:“日中星鸟。”《传》:“鸟,南方朱鸟七宿。”按“朱鸟”即“朱雀”。“白虎”,南朝梁孙柔之《孙氏瑞应图》即称“瑞兽”。这里只有“山”不能对应,不可以说是“苍龙”(或“青龙”)。但要知道“山龟鸟兽”一语是联合结构,四个名词代表的意义义类是相同的,说明的文字本应写为“龙龟鸟兽”,而范晔没有这样写,一定有原因。这里我们只要看看下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就会明白:范晔是为了避免图案上表明方位的“龙”与龙机吐丸的“龙”相混淆才改写的。但为什么不写别的字而要以“山”来代替呢?这里还要再看看八卦和四官二十八宿图象才能找出答案。“山龟鸟兽”或说“龙龟鸟兽”即“东北南西”四个方向,八卦图上正东方是“艮”卦,按照《周易》的说法,自然界分为八个领域,“艮”卦代表的就是“山”,也就是四官中东官“苍龙”表明的是正东方,八卦中代表“山”的“艮”卦也表明的是正东方,即“龙龟鸟兽”表明的是“东北西南”,而“山龟鸟兽”表明的也是“东北南西”,所以他才这样改的,这与“地上的山峦”并无关系,更不能把“山龟鸟兽”理解为“山川动植”。由以上考证可看出张衡候风地动仪的上部器身一周的纹饰图案,先是四官图象: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苍龙等等是四官总星名,每官还有七宿,所以接下来是二十八宿星名。东方七星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七星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七星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七星是:斗、牛、女、虚、危、室、壁。再接下来是八卦:正东方向是代表“山”的“艮”卦、东南方向是代表“泽”的“兑”卦、正南方向是代表“火”的“离”卦、西南方向是代表“地”的“坤”卦、正西方向是代表“风”的“巽”卦、西北方向是代表“天”的“乾”卦、正北方向是代表“水”的“坎”卦和东北方向是代表“雷”的“震”卦。
这里还有一点必须说明,表明方位的习惯顺序是“东南西北”,或“东西南北”,或“南北东西”。可并没有把四方顺序写成“东北南西”的,而“山龟鸟兽”表明的方位正是“东北南西”,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只要再认真研究一下说明的顺序,就会发现这个说明是实物观察记录。虽西晋永嘉战乱中张衡创造的候风地动仪已失落,范晔不能看到原物,但不能说没有其他文字资料,他可能就是根据别人的实地观察材料写的。这里的说明顺序,即观察顺序,但又不是对“员径八尺”的器物环绕一周的观察记录,而是观察者是在仪器的一方,假定为北方或者西北方,先观察左边,由远及近地记下了东方和北方的纹饰;然后再观察右边,也是由远及近地记下了南方和西方的纹饰,看来这个假定是可以成立的,这就是“山龟鸟兽”(即“东北南西”)四字的来历。
以上仅是一孔之见,错误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原载安师大《学语文》1997年第5期)
http://s2/bmiddle/9bcd2745gx6Cy2kbSoxf1&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