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诗、寿字、定文章”

(2012-04-18 17:22:05)
标签:

文化

                                “怀诗、寿字、定文章”

                                        黄家忠

    在清代晚期,在两淮流域,有些州县在文化方面出现了一些异彩,民间便流传着这样一句评说:“怀诗、寿字、定文章”。这句话的意思是:怀远县的诗、寿州的书法和定远县的文章在当时在皖省内外都享有盛誉。可这一评说由于时间已久,或因有人误记,或因有人擅改,时至今日,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版本。第一种版本即本文题目所示;第二种版本是“寿字、怀画、定文章”;第三种版本是“怀诗、寿字、桐文章”。这里想稍作点辨析。三种版本中都有“寿字”,兹不赘。问题只是这一评说到底说的是“怀画”还是“怀诗”,是“桐文章”还是“定文章”?

    查看怀远县的地方志,见晚清时期怀远县的画家并不多,只有高慰农(名家修)曾客居上海,以画兰草闻名于画坛,上海文华美术图片印刷公司曾出过他的两集画册,名曰《高慰农先生画兰》。另外,县内杨立宛的工笔花鸟,孙斌文的墨菊,一时也为邑人所推崇。其他就未见和未听说怀远县有任何名头较大的画家了。1979年安徽省博物馆编印了一本《安徽画家汇编》,其中也未见收有怀远县的画家。而怀远县在清代写诗的人较多这倒是事实,《蚌埠市志》(怀远县是蚌埠市的辖县)有一编《辖县概况》其中就说:“怀远文化历史悠久,人才荟萃,诗风兴盛……清代杨尚浑、唐亮、许所望、许星、汤璐、汤珏、林之望、林介弼、陈獬等,著述颇丰,名播淮上。”可见评说中的“怀画”显系“怀诗”之误。下面再辨析一下是“桐文章”还是“定文章”?这一问题比较好解决,因为我们只要注意一下这一评说时空方面的大前提就可以了。“桐文章”是指桐城派古文。清代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一书说:“桐城派古文,望溪开之,海峰继之,至惜抱而其传始大,此天下之公言也。”“望溪”是方苞的号,“海峰”是刘大櫆的号,“惜抱”是指姚鼐(因姚鼐有《惜抱轩集》,学人称其为惜抱先生)。他们都是康乾时期(而非晚清)的人。再说桐城县坐落在江淮间,它也不是沿淮城市。那就是说这里把“桐文章”与“怀诗”、“寿字”放在一起,与评说的原意,时间不合,空间也不对。至于定远县它不仅在淮河流域,而且晚清时期那里的方浚颐、方浚师和方浚益等同宗兄弟,他们都是著名的文史学者,其影响是远远地大大地超出了两淮。

    下面我们就将“怀诗”、“寿字”和“定文章”的一些有关资料分别简略地缀辑于后:

    先说“怀诗”。怀远县的诗歌创作有其传统。明代就有较为有名的诗人,如杨时秀、梅和羹、方灿和杨嘉猷①等。到了清代晚期,可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诗人。如:有并称为“江左二林”的林之望及其族侄林介弼。林之望,字伯颖,又字远村。五岁时曾作《咏桂》诗,闾里称奇。道光年间中举,咸丰朝任御史,官至湖北布政使。光绪间辞官归里,受聘摄纂《安徽通志》,并主讲庐阳和赓阳书院。著有《荆居书屋诗集》、《荆居书屋文集》、《春明馆赋稿》、《觉世经解》和《养蒙金鉴》等。林介弼,字幼丞,号遁石山人。15岁时考取秀才,光绪间中江南解元。后授内阁中书,曾随公使李伯行出使日本,历署江西宁都、直州和广信府知府。著有《解元文集》、《溉园诗集》、《瀛海鳞鸿记》以及与其叔父林之望合著的《江左二林文集》(又称《三元合稿》)。还有许所望父子。许所望,字叔翘。诸生,工诗,著有《蔬园诗集》。他曾附两江总督百龄和安徽省巡抚胡克家镇压民间起事。《清史稿》有传。许星,许所望之子。新修《怀远县志》说:“富才情,惜早殁”。县志中收有他的《涂山》长诗88句。还有汤璐、汤珏二兄弟。汤璐,字佩琏,号桕邨。曾任江苏宝应县训导。著有《桕邨诗集》。汤珏,字葆琏,号蓉邨。汤璐之弟。著有《蓉邨诗集》。还有陈獬,字去恶,晚年改字冷髯,号二峰。贡生,任建德县训导。著有《正声集》和《冷髯诗草》。还有方履笺,字彦闻。嘉庆举人,官闽县知事。学问赅博,工诗词,善书法,精鉴赏。著有《金石粹编补正》、《万善花室文集》、《万善花室诗集》、《万善花室词稿》以及河内、武陟和永定等县的县志。还有宫尔铎,字农山,一字退园,别号抱璞山人。官陕西乌延知县,延安、同州知府。工书法。他还是安徽著名的书画收藏家、鉴赏家。著有《思无邪斋古文》、《思无邪斋诗存》初集、正集和续集等。还有林士班,字竹溪。任汉中知府。著有《盾鼻诗草》。此外,清末怀远县还有不少诗人,生平虽不详,不过他们的诗作,县志中倒有不少著录(部分作品,安徽省图书馆也有收藏):有杨怿的《洛川诗集》、杨承启的《锄月山房诗集》和《锄月山房批选唐赋》、杨尚浑的《片月楼稿》和《岫云阁草》、杨荣哀的《梦回斋诗集》、杨新兰的《西行草》、杨鹤卿的《寓无静斋诗存》、林士佑的《蒲湘诗赋草》、林晋奎的《洗蓬仙馆诗文集》、唐亮的《芥子堂诗钞》以及常太和的《常太和诗集》等。

    次说“寿字”。寿州的书法是有其渊源的。今天我们还能有幸看到宋代寿州人吕嘉问和明代寿州人方震孺的书札墨迹②。寿州的古代碑刻也非常丰富(集聚了全国大家的一些东西)。这里只说今存的,在“寿州碑廊”中就有宋黄庭坚的行书《戏赠米元章》诗刻帖、元赵孟頫的草书《选冠子》诗刻帖和草书“幽斋独坐鸟声乐,万虑不干心地春”对联刻石、明董其昌的草书《问政山歌》诗刻帖和草书“士生一世”刻石、明杨继盛的草书“为国为民甘寂寞,却教桃李听笙歌”对联刻石、明熊廷弼的草书“闾阖开黄道,衣冠拜紫宸”对联刻石和明邑人方震孺的草书《感调》(长安道路奔驰日)七言绝句刻石等。在报恩寺中还有元赵孟頫的大字楷书“南無释迦牟尼佛”七字刻石。在孙叔敖祠“碑厅”中,还有明成化间金铣撰文的《明按院魏公重修芍陂记》和万历间知州晋江黄克缵自撰的《重修芍陂界石记》等数方石碑。这里还要特别提及的是清乾隆年间书法名家亳州梁巘③主讲寿州循理书院的事。正因为有梁巘讲学循理书院,寿州书界才添了书法大家邓石如到寿州游学而受到梁巘提掖的一段书坛佳话。梁巘他不仅为寿州培养了大量人才,而且还给寿州人留下了一大笔丰厚的书法遗产,即被学界称道的有名的十余方碑刻④。正因为寿州有这样的学书环境,所以这里才造就了许多书家。下面罗列的仅只是晚清这一时期的,收入省、州两级地方志以及李放、叶眉纂录的《皇清书史》和张树侯的《淮南耆旧小传》中的部分寿州书界名人:王铮,字虚舟;工书画,以画竹闻名,他的先世为竹工,到了他,人们仍以“王篾匠”呼之,所画竹,风枝雨叶,似飒飒有声;他的字《淮南耆旧小传》说“书法似学苏灵芝” ⑤。方恬,字引长,号育颖子;廪生,卒年仅三十;工诗文书画,能悬肘作蝇头小楷,著有《春秋要旨》。刘宗亭,拔贡,宛平县丞;工诗文书画,曾被收入谈士宝《清朝书画家笔录》。刘锡九,字梦龄;善草书,张树侯《淮南耆旧小传》称其字“精神风采,颇具磊落奇伟之观”。孙长和,字小云,号半农;廪贡,举孝廉,署黟县教谕、湖南省候补知府;善隶书,著有《淮西楼诗集》。孙炳图,字益庄,号绍泉;年17补博士弟子员,官户部郎中、广西南宁知府;工楷书并善绘人物花鸟。孙家榖⑥,字小楚;寿州凤台人,廪生,官甘肃知县,道员用;精篆隶。孙家鼐,字燮臣,号蛰生;咸丰状元,历工礼吏户各部尚书及学务大臣,管理官书局,开办京师大学堂,官至大学士,赠太傅;书法精真草,著有《书经图说》、《续西学大成》等。孙清蔽,字章白;贡生,工诗词,善书画,著有《碧云山房诗集》。吴映轩,字汉槎;工诗文词,精书画。吴映垣,字星槎,映轩兄;工诗古文词,精于书画。余扶轮,字小山;武举人;工书画。张佩,字鸣珂;庠生;工书,精篆刻。张暹,字东渐,自署“大布衣”;庠生,寿州正阳关人;工诗文篆刻,尤精绘画。张鹔,字程万;工书善画。周元辅,字远斋,号意山园;府学生;工诗善画,书法于汉魏六朝,无不探讨,行书颇似包安吴⑦,山水仿沈周,小景尤佳,能鼓琴舞剑,著有《意山园诗集》及《续钞》。觉庵,号十笏山人;善书画。顾佩芝(一作“佩兰”)⑧,字褉亭,号石塘;庠生;工诗古文词,书法颜鲁公,善指画墨竹,佳者与虚谷齐观,间作花卉,亦有逸趣,著有《石塘杂抄》。萧景云,字亦乔,号雪蕉;岁贡生,道光元年举孝廉方正,未及赴京而卒;工诗善书,为梁巘高足,著有《招鹤堂诗选》,并助李兆洛纂辑《凤台县志》。葛荫南,字榕石;优廪生,四品衔补用州判,候补训导;善诗文,工书法,尤精篆隶,曾纂光绪《寿州志》首末二卷、光绪《凤台县志》卷首一卷,撰《寿州金石志》二卷。鲍瑞璠,字立万;廪生;善书,著有《燕居日省录》。薛鸿(又名“洪”),字翥江,一字澱山、鸿雪;工篆隶印刻,尤精草书;因事入狱,以书“声闻于天”⑨四字,见知于陶文毅⑩,为雪其冤,由此书名远播;后苗沛霖攻打寿州时,为苗军杀害。

    再说“定文章”。定远县也是人文荟萃之地,陈、凌、何、方四族各领风骚⑾,而其中以炉桥(亦称“北炉桥”)方氏中方浚颐、方浚师和方浚益同宗三兄弟出类拔萃。炉桥方氏原是皖南徽商,清顺治8年由休宁鄣源徙居凤阳府定远县西乡北硄镇⑿即今炉桥。徽商好儒,向有传统,炉桥方氏也是科名辈出。方浚颐有诗纪云:“清白家世六代传,渡江卜筑庆延绵。泮芹化出科名草,瑞兆佳城十里边。”如方浚颐父方士淦,嘉庆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浙江湖州知府,著有《啖蔗轩全集》、《字莲舫》和《东归日记》等。方浚师父方士鼎,字羹梅,一字庚眉,号调臣;贡生,官东流教谕;著有《田持轩诗钞》、《唐宋诗句楹联史》和《汉摘萃》等。以下是几位“定文章”代表人物的概况:方浚颐,字子箴,号梦园。道光进士,历任浙江和山东等各道御史、两广盐运使兼署广东布政使、两淮盐运使和四川按察使等职。后来他淡出政治,便在扬州(这里是他任两淮盐运使时的治所)开设淮南书局,校勘刻印群籍;同时为广揽和培养人才,又增设了梅花、安定两书院;为保护文物,又重修了平山堂等名胜古迹;为继承有益,惠及后代,又主修了扬州地方志。扬州是繁华都市,又是东南文化中心,方浚颐以文会友,加之他的才华出众,著作等身,一时文人名流多聚于身边。民国《江都续志》说他:“卢见曾⒀以后一人而已。”方浚颐一生勤奋,特别是六十岁后终日研读诸子史传,撰写评议文章,能日一篇或三五篇。金天翮(即诗人金松岑)在他撰写的《皖志列传稿》(隶属于《安徽通志》)中对他这样赞道:“三年中得文三十有四卷,其敏与赡,古未尝有也。”方浚颐所著书,有《二知轩文存》、《二知轩文稿》、《二知轩文略》、《二知轩骈体文钞》、《二知轩诗钞》及《续钞》、《忍斋赋略》、《忍斋文赘》、《忍斋诗略》、《忍斋和陶诗》、《梦园诗草》、《梦园子》、《梦园赋概》、《梦园时文》、《梦园丛说》(包括《内篇》8卷和《外篇》8卷)、《古香凹诗稿》、《古香凹诗余》、《延秋社诗》、《宝米斋游草》、《题襟馆消夏倡和集》、《晓风残月》、《批判尺牍》(附《养志园主人墓志》)、《销夏随笔》、《游记》、《出蜀记》、《北行日记》、《征途随笔》、《蜀程小纪》、《废言》、《杂说》、《试帖》、《朝天录》、《蟭螟》、《蔗余随笔》、《鲍觉生先生未刻诗》和《转徙余生记》(根据桐城许奉恩口述写成)等。还有稿本《梦园琐事》。此外,他还辑有25卷《梦园书画录》和1卷《韵诂补遗》,他还主修了《续扬州府志》,他还写了许多楹联和书札。方浚师,字子严,号梦簪。咸丰举人,由内阁中书历官广东肇罗道、直隶永定河道按察使。在官三十年,公余之暇从不间断读书。藏书达六十余万卷。方浚师所著书,有《退一步斋文集》、《退一步斋诗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官录》、《鹾政备览》(“鹾政”即盐政)、《嶺西公牍汇存》、《守岐公牍汇存》、《随园先生年谱》、《傅鹑觚集补遗》以及《蕉轩随录》和《续录》等。方浚益,字子听,一作子聪,号伯裕。咸丰进士,官江苏金山知县。好金石,多识古文奇字。收藏颇丰,藏有《黄公鼎》和凤台县出土的楚金属货币等名贵藏品。方浚益所著书,有《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定远方氏吉金彝器款识》(即《诂籀誃吉金彝器款识》)、《清画家诗史》和《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等。

    “怀诗、寿字、定文章”,这是淮上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一大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它们一向就受到重视。这里举例略说几人。如怀远诗人方履笺和陈獬等人的作品和小传,就收入到徐世昌的《晚晴簃诗汇》(即《清诗汇》)中。再如寿州的书法家孙长和、孙家榖、萧景云、张佩和薛鸿等人的生平事迹,就收入到李放、叶眉纂录的《皇清书史》中。再如方浚颐的许多文章就收入到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这是清代类编性散文总集)中。至于方浚益的有关金石文字,那还是金石学的名著。近年关注和研究“淮河文化”的人渐渐多起来了,可对近代的“怀诗、寿字、定文章”却很少有人问津,这一领域似乎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其实,它们也应该是“淮河文化”研究中的一项较重大的课题。

注释:                                                            

①见《蚌埠市志》。                                                 

②宋代寿州人吕嘉问的行书《与元翰书》,曾流失海外。北京翰海公司1997   年春季拍卖会从纽约征集回归,后为故宫博物院拍得。中国嘉德2005年春季拍卖会上拍过明代寿州人方震孺的行书书札。                   ③梁巘,清代书法家。字闻山(一作“文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安徽亳州人。乾隆壬午科举人,官湖北宜昌府巴东县知县。乾隆三十六年去职,约在乾隆四十年应寿州知州张佩芳之聘,出任寿州循理书院山长。梁巘在当时书名就很高,与梁国治、梁同书并称“三梁”,又与梁同书合称“南北二梁”。著有《承晋斋积闻录》和《评书帖》。                           

④梁巘留在寿州的碑刻有《循理书院碑记》、《重修八蜡庙记》、《先农坛碑》、《真武庙碑》、《白龙潭龙王庙碑》、《刘黄二公祠碑》、《奎光楼记碑》、《城隍庙碑》、《孙氏乐输记碑》、《重修报恩寺碑》、《“右七字”跋》、《阴骘文碑》、《建裕备仓记》、《太上感应篇碑》和《重修安丰塘碑》(又名《重修芍陂闸坝记》)等。                                           

⑤苏灵芝,唐代陕西武功人,著名书法家。其字遒劲端庄,可与同时代的书法大家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颜真卿作品相媲美。                                    

⑥寿州还另有名孙家榖的,很有名,字贻生,号稼生,咸丰进士,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办、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著有《使西书略》。此孙家榖非彼孙家榖。                                                    

⑦包安吴,即清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包安吴”。他是邓石如弟子,著有书学理论著作《艺舟双楫》。                                                                   

⑧有关顾佩芝的资料,摘自1997年安徽省博物馆编的《安徽画家汇编》。    

⑨语出《诗经•小雅•鹤鸣》。                                                     

⑩陶文毅,即陶澍。“文毅”是谥号。字子霖,号云汀,湖北安化人。嘉道间名臣,历官御史、福建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和两江总督。著有《印心石屋诗文集》、《靖节年谱》和《蜀輶日记》等。                             

⑾见网络《合肥论坛》:《滁州同乡会•定远县文艺》。                              

⑿见清方汝绍等纂修《重修炉桥方氏家谱》。                                          

⒀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又号澹园,别号雅雨山人,清山东德州人。康熙进士,官至两淮盐运使。历官多有特殊政绩,乾隆曾赏赐“德水耆英”匾额。在扬州时,由于爱才好客,四方名士咸集,曾极一时诗酒之盛。他又喜爱刻书,先后校刊有《雅雨堂丛书》、《金石三例》等数十种古籍。他所著书也多,有《雅雨堂诗集》、《雅雨堂文集》、《雅江新政》、《出塞集》等。也为曲,有《旗亭记》、《玉尺楼传奇》和《曲录》等。方浚颐与卢见曾二人颇有许多相似处。

                                        (原载2011年第6期《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