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名校遇大家学精髓——名师名校长北京十一学校集中培训总结
(2018-11-04 21:57:10)分类: 教研日志 |
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我们市名师名校长一行97人,在市相关领导带领下去北京十一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以如此方式进驻一所学校,多维度剖析、全方位深入了解这所学校,让参训者各有所学各有所获,这无疑是个好举措。
四天的学习,聆听报告11场,实地参观3次,经验交流3场,阅读学习体会的美篇七八篇……头脑风暴式的推进,且听且行且反思,收获多多。
震撼我心的十一人物
NO1. 亲切敬爱的希贵校长
希贵校长,是在听报告、参观校园时,听到最多、最亲切的称呼。在这里,领导、老师、学生,无论是谁,只要提到希贵校长,都是如此称呼。这校长,已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而是十一人心中的依赖,学校的名片。
做校长的,做到如此境地,怎一个普通人能至?校长的雄韬伟略自不必说,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才是捕获师生情感的关键。
是的,从领导师生的讲述中捕捉到,他心中,教师第一,因为有了教师第一,才会有学生第一。所以,想办法建幼儿园,解决年轻教师的后顾之忧;建构适合每个孩子成长的校园,基于每个孩子的特点研发适合的分层分类课程,四千多学生人手一张课程表;重要的是,他的思想精髓已经深入十一每个师生的骨髓,他的至理名言,在每位师生的心中……
汇集全国名师名校长,集众名人智慧致力十一人的教育,扁平化管理,给教师搭建人尽其才的平台,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他以自身的星火,汇集十一人的光亮,成中国教育的璀璨明星。
张老师是高三生物备课组长,以她的严谨治学带动全组老师,从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出发,出题目还原实验场景,带领学生行走在学科成果的最前沿。理念引领发展,理念开阔眼界。如此理念,学生怎会不领先?
张老师已人到中年,从她朴素的装扮看不出她的年龄,她自称在团队中是年龄最大的,学历最低的,可无论清华还是北大的博士,都是她的忠实粉丝,都因跟随她而成长而成名而对她感恩不已。因为她有严谨的治学精神,有领先一流的前沿理念,有一心为生的师者情怀,有田间耕作的农人精神。
她遵循育人规律,呕心沥血为学生更好发展提供最有益的养分。
聆听中,被张老师的研究精神与生为主体的责任感深深折服!想以张老师为榜样,又为自己的不坚持而担忧。
NO3. 特立独行的化学老帅王笃年
王老师特立独行,这是初见他、听过他报告后的鲜明印象。这个特立独行,是满满的敬意的。
王老师台侧一站,一双大码的运动鞋最为抢眼。这也是十一的代言:十一老师的着装是简朴的,简朴到只求舒服。
王老师以“四静思”开篇,抛出了他的“教育四追问”,然后用一生的教学经历来作响亮的回答。他以阅读回答他的第一问,教师要做源头活水,以满足当今学生一碗、一桶、一湖等不同层次的需求,而他的阅读,都是教育大书。
思考实践反思是他的教育生活的常态。他笔耕不辍,写论文,作专著,“著作等身”已不能描述他的成果。《笃年老师问与答》继承延伸着他的思与行。
学生该如何学学什么?新学情下老师的角色该是什么?基于此思,他创《大单元五环节主体性学习》法,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系统,引领学生高深发展。
他是学生心目中的“笃爷”,源于他的渊博学识与学科前沿理念,更源自他的率真与诚实的治学态度:不会再读例题,我没功夫给你重复讲,我们分工明确,你有你的学习要求,我有我的工作任务;我在北京没住的地方,现在就试讲吧……敢于放手源于他对学情的深谙,敢于挑战来自他的渊博与自知。
在十一,他是挑战者,他是特立独行者。
NO4.初露锋芒团委书记王菁菁
王菁菁穿运动鞋牛仔裤,搭长外套,扎一马尾辫,出现在侧台时,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大学生。果不其然,她自我介绍,刚毕业两年,因大学期间一直做团支部工作,所以来校就接手了学校的社团德育工作。
一听她的介绍,我们被震惊了:小王老师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本硕生,学生时期就是活跃于校园的先进,除了北京大学的优秀学生,还有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大脑。之所毕业选择十一学校亦庄中学,应了第一天吴校长报告时的那句话:毕业于名校的学生选择来十一学校,不是为了找工作赚钱,而是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的。
是的,年纪轻轻的小王老师,半个多小时的侃侃而谈,让我们如沐春风,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教育见识,因为她是借助产品思维来引领学生搞活动,在活动中育人的。她的风范,让我们也见识了北大学生的卓越风采。感慨:北大的优秀学子选择十一分校的一个中学,而我们整个城市又怎能见得到一个北大毕业生的影子!
不一样的学校,吸引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教师,研发实施不一样的课程,引领不一样的学生成长;学生不一样的成长,成就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学校……良性的循环,使得十一成了教育的源头活水。
感动灵魂的十一精神
第一:以生为本的育人精神
在十一,老师第一,学生才能第一。所以他们一群人做着同样的一件事:全面启动学生的内动力。
关于这个内动力,他们是这样解读的:学生的内动力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学校通过提供富有选择性的课程和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从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是激发内动力的基本途径;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特别要利用小学段的机会,科学设计、认真实施,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成效;通过目标设定、职业考察、生涯规划,引领学生成长的自就性;学会等待,学生内动力的生长非一日之功,但每一项工作都可能朝着目标逼近,重要的是始终如一地坚持。
就是为了这个目标,他们深入研究,深度发现,研发课程,制定量规,实践反思,力求完美。生本在这里扎扎实实地落地。
第二:无问西东的学术精神
十一学校里的每位老师,既教书更育人。十一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有的是导师、咨询师、教育顾问。教学科研,备课组长引领学术;年级学部,年级主任统管各项目组;学校育人委员会,统管学校各工作……扁平化管理,让十一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
看看十一人是怎么干的呢?希贵校长实施扁平化管理:分类分层课程、分布式领导,成立各项目组,实行团队捆绑式评价,工作下放,权力下放,实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各团队通力协作:张敏老师带领她们生物教研组深入研究高考每一道题目,然后从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入手,分析解题,出适合十一的题目。她们不分昼夜深入钻研,无问西东只求做出适合学生的题目。每个团队一如她们。
他们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为着创设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一切而阅读着、思考着、实践着、反思着、修整着,他们一群人做一件事:无问西东,只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第三:追求幸福的专业成长
十一人有着不辞辛劳不计得失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精神,让我们佩服又却步。是怎样的一种魅力让他们如此付出?
吴校长解密:希贵校长带领他们步入教育深水区,寻找教育真实的起点与终点,明白不育人无法教书,所以他们致力创造师生平等的校园生态,立“一流的质量;卓越的队伍;能够让教师过体面生活的待遇;成为师生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的和谐学校氛围。简言为:质量、队伍、待遇、和谐学校”的战略目标。在此过程中,引领老师“做自己喜欢的事,用专业的成长消除职业的倦怠,在学生今日之爱戴与明日的追忆中享受富有乐趣的教育人生。”
正是有了这样的高位引领,有了这一群人的相同追求,也才有了十一学校的现今优质模式。这里,是教育人追梦的地方。
十一学校,中国教育改革的明星。走进十一,走近大家,遇见卓越,增添动力。感谢十一,感恩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