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研究计划
(2016-02-22 19:42:30)分类: 课题研究 |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丰富多彩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纷至沓来,丰富了课程的门类,也增加了师生的负担。一位老师身兼数职,既要任国家课程,又要兼安全、环境、传统文化等地方课程,还要开发校本课程,学生的书包更是鼓胀了许多,名目繁多的课程让孩子们应接不暇。课程门类繁多,内容出现交叉重复、实施效率不高等问题;学科与学科之间由于规范化,使不同的知识相互割裂;同时,由于学科注重了对理论、对认识的追求,使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也相互割裂。
近几年,课程整合引起课程研究者的重视,有学者预言,整合课程是21世纪课程设计的主流。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和情绪智力理论等也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近年来,许多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能够在相同时间内处理及组织众多事情,整合的经验有益于内容意义的建构。大脑具有空间记忆系统,可以快速检索已有的经验。这种记忆系统使人唤起的是完整的影象。这说明统整的经验、统整的知识所导致的统整学习是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整合课程就是针对学科课程的缺陷,以各种整合形式来挖掘和利用不同知识之间,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使它们形成有机整体。
鉴于以上背景,我校提出了《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这一课题研究。
二、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探索“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课内外整合”的有效策略,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
※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课程整合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必将为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做出贡献;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从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课题研究成果对于探索学校特色发展路径,探索课程领导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
本课题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设和谐课程体系三个方面对课程标准进行有效实施,追求课程综合化,对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整合。 1.让教师成为课程领导者,构建以校为本的课程体系
※
※
※ 2.让教学变成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
※ 3.实施课程有效整合,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 |
※引发教师内在动机,组织合作的教师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广泛结合;
五、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分析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按照整合学科但不降低标准的原则,对整合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制定整合后的主题课程目标体系; 2.分析研究小学三至六年级国家课程“科学”“品德”“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梳理出若干个围绕某个主题的知识模块,形成主题课程的内容体系。 |
.探索有效的主题模块教学方式。对于知识性学习为主体的主题模块,以集中讲座的方式组织实施;对于适合活动体验的主题模块,则以综合实践活动方式为主体组织实施。
六、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本项目主要采用行动研究。以行动研究法进行宏观统整,基于服务对象的需求,基于问题诊断,基于实证分析,基于实践改进,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实验教师分工合作,结合具体的研究内容确定适当的研究方法。最终目的课程要整合,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整个研究过程中把课程整合的有效模式和学生能力提高的关系,不断完善和创新综合课程教育学习模式和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和学生的高效学习能力。具体研究过程设计如下:
(1)筹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初步调研,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确定实验重点,召开实验工作会议,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深化课题研究的理论认识。组织课程开发委员会与成立各课程领域的专门研究小组(找出核心团队)、调查并整合学校内外可用资源、激发全校教师与家长支持。
(2)课题启动阶段
召开课题实验学校启动会,拟定课题实验方案,初步确定实验框架,完成课题开题报告。学校根据子课题实验方案等,并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制订计划,选择性的开展学习与培训活动。
(3)课题实施阶段
分配课题研究任务,具体实施,积累成果,召开专题研讨会,随时交流推广经验;整合教材;制定并落实教师培训计划。订定每周或每月运作进度与重点、进行课程研讨与发展、定期提出成果与分享。日积月累,建立课程整合经典课例资源库。
(4)课题深化、总结阶段
进行实验后测;对比研究数据,进行研究资料分析,撰写相关论文、案例与课题研究总报告。本阶段主要工作为总结成果,召开课题结题会;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形成文本物化成果、课堂教学展示、评价等;鉴定和推广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