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小公倍数》案例分析

(2015-06-16 08:19:34)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题研究

      今天看了《最小公倍数》教学片段的视频,本人有所收获。

    首先,教者设置情境引入:

    小琴的爸爸妈妈同时被某公司招聘,他们都从  41开始工作,公司按劳动强度大小规定信息时间。爸爸在组装车间每四天休息一天,妈妈在包装车间每六天休息一天。老家的姑姑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来看望他们,那么在四月份,她可以选哪些日子来呢?你能帮她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学生利用日历探究,并交流,教师板书:

爸爸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妈妈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是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然后再解决问题,引出概念。

师:读一读爸爸的休息日,说说这些数有什么特点?(生谈论略)

师:对,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老师顺势把板书中的“爸爸的休息日”改成了“4的倍数”。)4的倍数还有吗?有多少个?(学生举例,教师在4的倍数后面添上了省略号。)

接着,师生一起从妈妈的休息日“引出6的倍数”

师:爸爸妈妈共同的休息日1224等和4的倍数、6的倍数有什么关系?

1:这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2:这些数是46共有的倍数。

师:我们就把它叫做46的公倍数。(把板书中的“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改为“46的公倍数”。)

师:我们就把它叫做46的公倍数。(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师:这“其中最早的一天”,就是46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我们一起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呢?(把板书中“其中最早的一天”改为“46的最小公倍数”。)

师:4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我们还可以这样表示。(教师出示集合图,组织学生交流各部分应该填什么数。)

    分析:《最小公倍数》这一教学片段,教者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精心设置了“怎么帮姑姑找合适的休息日期”这一生活情境引入,这里面蕴含着数学信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直接体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特征,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数学活动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即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或表现有关数学结论,初步形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学生借助“休息日期”这一具有浓厚生活味的“数”,初步感受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策略。在此基础上学生把“休息日期”转换成“数”,逐步抽象出46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形成概念的初步表象;再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正初步形成的数学语言,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