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11月04日

(2013-11-04 12:33:43)
和大家分享一个概念:三轮体空。

[1]三轮体空指布施时之应有态度。又称三事皆空、三轮清净。指布施时住于空观,不执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轮。此三轮略如下述︰
(1)施空︰指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实在的能施之我,布施时便无希求福报之心。
(2)受空︰指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故对受者不起慢心。
(3)施物空︰指了达资财珍宝一切所施物品本来皆空,对所施物品不起贪惜心。
如此透悟三轮体空之布施行,最为清净,亦最殊胜般若部经典中,随处可见此等说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大正8·749a)︰‘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宗泐、如
‘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着相。菩萨行施,了达三轮体空故,能不住于相。三轮者,谓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佛告善现︰应如是不住于相而行施者。盖欲菩萨降伏妄心也。’
《大般若波罗蜜经》卷三九二〈成熟有情品〉谓,修布施时若起执着,则更受身,展转受大苦,因此应了达施者、受者、施物、施果本性空,而不执着;其意与上述相同。
此外,《法界次第》卷下之上载(大正46·6866)︰‘若布施时,施人、受人及财物三事皆空不可得,入实相正观。’或谓三轮之相有粗细,即施者于自身起慢心,对受者怀爱憎之念,对施物生惜心,是为粗三轮相;未达万法如幻之理,执有实我法而布施者,此为细三轮相。

2

简单的说,就是:


1 我们修布施的时候,不要想到“有能布施的我”,不要想到“有接受我布施的人”,不要想到“我布施的这些物”,这叫“三轮体空”。 

2 我们做善事,心里不可以有执着,不可以有得失,更不可以有贡高我慢。只要有一个妄念,“我帮助人多少,我对人有恩”,你的心地就被染污了。 

3 “三轮体空”,我这个布施的心才清净,才没有被染污。虽然修布施,一点都不挂心,心里面一点痕迹都不留,这样的布施功德就称性。 

4 虽然做一切善事,帮助别人,做善事不要把事情挂在心上,“三轮体空”,做过就过了,不去想它,想什么?想阿弥陀佛,这个要紧。

释义一

  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名“三轮体空”。【《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释义二

  ﹝出能断金刚经论﹞
   谓布施时,体达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悉本空,则能摧碾执着之相,是名三轮体空。
   [一、施空],谓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岂有我为能施。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是名施空。
   [二、受空],谓既体达本无我为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之者,是名受空。
   [三、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谓能体达一切皆空,岂有此物,而为所施,是名施物空。【《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布施者不三轮体空,将会与受施者结善恶缘吗?

  是的,布施(梵语dana)者不能将能施、所施之物、受施者三轮体空,必然心里有念、有住、有相故;心地有所求,起善念得善报;布施后心地后悔,必将与受施者易结恶缘,是故,每当行布施之际,应该心存布施者乃空性(梵语sunyata),所施之物亦空性,受施者亦空性,见空性即解脱,如是而布施,即与道相应矣!(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问:贪嗔痴爱是造恶之因,若能观法是空(法指宇宙万法而言),诸法既空,即不生贪嗔痴爱,贪嗔痴爱不生,即能生慈悲心,舍己利人,不造恶因,贪嗔痴爱是造恶之因,既无因,而后亦无果。若如是观,是否亦能了脱生死?(颜文曝)

  答:不造恶因固佳,善须三轮体空,慈悲亦重无缘。如是者,当然解脱,然此境极高,非初学所能真体会耳。(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问:‘为善弘法’,是佛徒应作的事情,修大乘法的人,必须‘三轮体空’,但是弟子如逢‘为善弘法’时,自觉心中一时非常喜悦,而无希报,如此是否‘著相’否?(江宽玉)

答:此虽著相,亦是法喜。功夫程度,由渐而进,四无量心,内有喜字,此后若能将为自喜者,转而为他喜,则又进步矣。知是著相,习而遣之,自不难至‘念无念念,行无行行’矣。(出处同上)

  问:老师常说我们做好事要三轮体空,不落影子,若有人专做坏事,不知惭愧,譬如洋教徒说:牲畜是主专造给人们吃的,他们杀吃了,心中毫无所谓,这样入识内似乎未落影子,有罪过吗?(白张文适)

  答:三轮体空,乃是不使著相之一法,我辈闻此修此,不过初步之功,此际勉强而行,仍落影子。行久功深,如镜取物,对照现相,过去则无,至此境界,始真体空。外道不解性体,未闻空无相法,一举一动,皆落种子。其杀生吃肉,心中毫无所谓,乃是迷惑不知罪福,非性体不染真空也。其物件有种种牲畜,有种种血肉,有种种刀砧汤火,有种种滋味,有种种贪馋,昧乎种种因果,物件与心念,时时相应而染,何得云彼八识田中,不落影子耶?(出处同上)

  问:“福德与功德的区别,任何善事、好事只要着相就是福德,不着相就成为菩提道粮、功德,这种理解对不对?如果是纯粹利人,但着我相也变成福德。”

答:这个话一点都没错。完全利益众生,着了相,还是福德,功德决定是三轮体空。功德是对你的定、对你的慧有增长,这是功德;如果对你的定慧毫不相干,全都属于福德。所以真正功德是对自己的清净心,我们现在讲的五种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对于这个有增长的,全是功德,对这个没有帮助的一切好事都可以说是福德。功德是能了生死出三界,功德是决定断烦恼的。烦恼,《华严经》上讲得很好,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做这个事情能够帮助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这是属于功德;如果说妄想分别执着还在增长,或者还有,不能去掉,都是福德。这个地方要能够辨别。(净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7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