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武义曳岭古道

标签:
旅游 |
行走武义曳岭古道
不久前,网上看到金华《自驾游线路》一文,得知武义有一条“曳岭古道”,引起我的好奇心,决定去走一走这条千年古道。
曳岭古道是古时宣平县通往处州府的交通要道,即今连接金华市武义县三港乡双村与丽水市莲都区老竹镇大片村长约10公里。据说曳岭古道的开辟,可追溯至隋唐以前,自景泰三年置宣平县后,一直是处州(今丽水)至宣平(今武义柳城)的驿道。
初夏的一天,我驾车同朋友,早早从金华出发,走330国道,到茭道乡,右转改走44省道(也称220省道),穿过武义县城、柳城镇,到前晚村左转走“山赤线”,到曳坑口村再左转,走“许曳线”,经“大畈”、“曳坑”、到“处上畈”右转离开“许曳线”,走无名线,来到“双村”,行程100余公里,历时2小时零40分钟。
“双村”属三港乡,位于武义县南部山区,曳岭山脚,丽水交界处。“双村”是“内村”“外村”的合称,山民告诉说,民国时期,这里山高林密,经常有老虎、恶狼出没,有时还串到民宅,咬伤咬死家禽牲口等,周围的十里八村都称这里为“老虎窝”,近年来,交通发达了,老虎也不见踪影,加上村子小,没几户人家,大家都叫这村为“老鼠窝村”。
上午10时10分,我们出村尾踏上久负盛名的“曳岭古道”,首先就路过“登龙殿”,这是座极普通的小庙,或许就是“老鼠窝村”的保本殿,它就建在古道右手旁的山坡上,殿中院子长着一棵名称“木樨”古树,树围需两个成人才围的过来,树龄有几百年了,殿中供奉的是龙王。我们虔诚地拜了拜,希望龙王能保佑我们一切顺顺利利,心想事成。
初夏的古道,两旁的青山分外翠绿,道边长着鲜嫩的青草,五光十色的山野小花竟相开放,空气显得那么清新,我们不由的深深呼吸起来,用朋友的话说“是洗肺”。望着远处的蓝天,朋友兴奋地对我说:“金华那能看到这么蓝的天空”。我想,是啊,金华这些年是发展了,但空气被污染了,河流变脏,环境被破坏了,连感到呼吸都不顺畅了。真希望自己今后的黄昏路上,能一直在这样清新、幽静的古道上走完人生。
“曳岭古道”全程似乎都是用长1.1米,宽0.3米的青石板铺就,从踩烂的石阶上,人们依稀可见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的斑斑痕迹。途中有块木制路牌,我怕自己体力不够,没绕道“龙潭”,而是径走“十八弯古道”。“曳岭古道”是南北走向,我们是由北往南走,在曳岭北坡山腰上,遇见第一座凉亭,这是座骑路亭,因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其中有一只屋角坍塌,从一根掉落的缘木上,发现写着“中华民国岁次庚辰年桃月上浣日立”。我晚上到网上一查,得知凉亭完工于1940年4月。
走过凉亭,古道转了几个弯,便是一片古松林,长着十几棵高大挺拔的松树,棵棵树围都需要数人拉手才能围的过来,其中有有一棵更显眼,树高三、四十米,树麟宽大厚实,粗壮耸立的躯干象擎天柱,直入云空。原来这棵就是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华东松树王”。我站在“华东松树王”旁,就像是小人国的“侏儒”。回到村里,村民告诉,这些古松树龄已有六、七佰年了,由此可知古道的历史悠久。
由于曳岭的艰险,古道是“之”字形蜿蜒而上,所以要转十几个九十度的弯,“十八弯古道”由此而来。我们是拄着登山杖,一步一石阶登上“曳岭”。接近曳岭背,只见路旁立着一块石碑,依稀可见两排竖写的字,右边写着“曳溪洞主石公大王”几个行楷,左边的一行的字,由于年代远久,石碑被风雨侵蚀,已是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了。回到家中,从网上查到,左边刻的是“敕封盖天二位大王”。
过了石碑再走,我们登上了曳岭岭背,这里也有座过路凉亭,北门对宣平,南门对丽水,和山腰的凉亭不同,它朝东还开了门口,古凉亭已是破烂不堪、惨不忍睹。亭后还有几间坍塌的平房,有人说过去曾是座古庙。据说古凉亭是古时宣平和处州(丽水)的分水岭。
出了古凉亭的南门,我们就踏上丽水的地域,而且是一路下坡的台阶,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对我们膝关节不好的人来说,下台阶膝盖更不舒服,朋友提醒我绑上护膝,下山的古道旁,长满了栗子树。在下山途中,遇见第三座凉亭,虽说也是泥墙土瓦,却是古道上较完整的一座古亭了。站在亭中,已能清楚看到山脚近处的大片村,和远处的曳岭脚村。
快接近山脚,古道因年久失修,被山涧溪水冲坍塌了,我们只能退回几十米,跨过山涧小溪,走坡地小径来到大片村自然村,村子不大,属曳岭脚行政村,村中没什么古宅,有个大会堂不错,有点象过去金华的小剧场。
我们没什么停留,继续行走,来到著名的也岭脚村。此时已是中午12时30分了。“曳岭”是有来历的,据《处州府志》记载:“曳岭相传有仙曳履过此,故名”,曳岭脚村因位于曳岭山脚而得名。全村有300多农户近1000多人口,大多数村民都姓蔡,我们特地去参观了“蔡氏宗祠”,面积有篮球场那么大,宗祠面宽五间,前后三进,中间隔有二天井,可惜里面一片荒芜。据说宗祠始建于宋代,明代、清末、民国都曾重修。
村中还保存古宅六幢,有个热心的蔡姓村民,一一带我们去游览,古宅一片狼藉,亟待维修,就像风烛残年老人。这是个有许多故事的古村落,据说从五代时期,蔡氏先人就在此生衍繁息,且勤奋好学,历代英才辈出,丽水历史上唯一的文状元蔡仲龙就是该村人,另外该村还曾经出过几十位进士、举人等,被后人称为“进士村”。
村后有口“八卦井”,冬暖夏凉,永不干枯,是历代曳岭脚村人的生活用水,喝了这里的水,能耳聪目明,心灵开窍,据说该村能出这么多的进士、举人,就是常年喝“八卦井”有关,年青的驴友们,下次如带你的孩子来这里玩,记得让的孩子喝口这里的井水,说不定能考上“清华”“北大”喔。
陪伴我们的村民还告诉我们,这里离丽水著名风景区“东西岩景区”只有2公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未去。
曳岭古道是处州(丽水)至宣平(今武义柳城)的古道,据说原来有100多公里,但由于社会发展,公路修建、村庄改造,大部分古道已不复存在了,只剩我们今天走的,从老鼠窝村到曳岭脚村,这10公里古道,还保持古道的原汁原味,听说武义县政府准备修复古道,只怕到时也我们金华的“霞客古道”,失去古道原来的风貌,成了画蛇添足的笑柄。
行者
2015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