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车游大同(建德)

(2014-04-21 15:37:22)
标签:

旅游

走车游大同(建德)

 

有数月没和家人出去走走了,时下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由萌生外出的念头,恰好同事说起她的老家,在建德市大同镇潘村,有座很大的寺院,我虽不是佛教徒,但寺庙是建筑与文化结合,中国文化能传承到如今,寺庙功劳也不少,决定去探个究竟。

上午九时,我们从金华雅苑小区驾车出发,同行有母亲、二姐夫妇、小妹等,清一色的退休工人,唯一变化是新添了我过去同事小冯。二姐戏称我们是退休工人旅游团。先走330国道来到寿昌镇(属建德)红绿灯十字路口,往右是建德市区及杭州方向,往左是去衢州方向,直行是大同镇。当然穿过寿昌镇上也可以去大同镇,只不过这是条老路,狭窄且破旧难行,新修的305省道笔直且宽敞宜行。

说话间我们就来到大同镇,它位于建德市西部,这里风景秀丽,景色迷人。305省道穿境而过,大长公路在这里起点,东面有大同溪,西面有蛟溪,双溪像两条漂亮的裙带,在其两侧涓涓流淌,最后汇合于永平桥。蜿蜒曲折的大同双溪,在这里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查大同镇是由原大同村,古城山村,洞山村组成,区域面积7.57平方公里,现有农户930户,总人口3000多人,有耕地面积1303亩,并种植大片桑树。

我们先去“万福寺”,该寺位于大同镇南面约四、五公里外的溪口村,走的是“大长线”(大同至长林)。“万福寺”就在公路旁,大门朝公路,门梁上悬挂“万福寺”的匾额,是著名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朴初题写的。门前蹲着一对威武的石狮,左手边还有建德市人民政府立的石碑,上面刻着“萬福寺遗址”。门前空地上有一只鉄铸的香炉,佛教中称之为“宝鼎”;和三座砖砌的焚帛炉,这是用来焚烧金银锞和祭品的地方,有古诗称赞曰“年年焚香烧不尽,日日香烟缭绕中”。紧靠公路有一堵照壁,上面镶嵌着四块刻着“碑记”的石碑,照壁两旁数棵古木枝繁叶茂。

各地的寺庙的都是黄色的,“万福寺”也不例外,墙上写着“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一看正门不开,就绕道侧门,结果侧门也紧闭,门上贴着一张通告,大意说寺庙住持和村委会有纠纷,暂时关闭寺庙,落款时间是前天,又是利益之争,看来寺院也不是清净之地。

我细看侧门上方刻着“佛境”二字,门柱的右联是“万派归元大庆古刹法轮常转”;左联是“福慧具足西竺名山胜迹庄严”。我除了看出左右联头个字是“万福”外,大概修行太浅,看不懂其中的玄机。

据年长村民告诉,“万福寺”过去叫石佛寺,始建唐代,至今已有1100多年。它背靠西竺山,面对寿昌江。据说该寺院缘起于一放牛童子,该童子在一员外家帮放牛,一天下午童子躺在地上午睡,用一草帽遮面,睡后不久突闻一声巨响,醒来时草帽不知去向,但发现山脚下长出一块巨石,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尊佛像,童子立即回府告诉员外,员外听后欣然来此,供养礼拜,并发心在石佛上方建一个寺院,立名乘良寺,此后溪口村人杰地灵,明朝崇祯帝赐名:万福寺。

也有传说,该寺建于唐大历中,寺僧就石笋凿成佛像,号称“石佛从地涌出”,故而香火甚旺,石佛高约1米,至今犹存。据民国版《寿昌县志》记载:“万福寺,在县西六都溪口,唐大历中建,有石佛从地涌出,今犹存。

”万福寺曾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钟鼓楼、藏经楼等56间,寺僧百余人,寺田三十余亩,为原寿昌县最大的寺院,在周边地区影响较大。清代和民国时期,香火颇旺。“文革”期间,万福寺遭到严重破坏。 1993年,万福寺重新开放。

寺中还存有释迦石佛头像一尊、古井一处,明崇祯六年的七宝如来石柱一尊,清康熙年间建造的大雄宝殿一幢、寮房三间,清康熙年间和清乾隆年间的碑记各一块等。只可惜因庙门不开,我们无福欣赏。

临行前,我曾了解过,万福寺旁有座“城山”,因山势陡峭,山顶平坦,山石黝黑,远望如成而得名。民国《寿昌县志》记载:“城山,古名西竺山,在(寿昌)县(城)西三十里六都。其山高可百仞,周围数十里,山顶有大坪,广约数百丈。古有寺,今存遗址。山麓有石佛寺。碑载唐时有佛从地涌出,共属灵验,即今西竺山万福寺。”我向村民打听,不知是语言不通,还是我表达不清楚,没人听说过“城山”,加上中雨一直没有停过,心想这么大雨,就算找到,也不方便爬山,就没继续寻找。

中饭在大同镇上紧靠305省道旁的饭馆中吃,饭馆虽然不大,收拾的干净整齐,饭菜可口,价钱实惠,我们点了“红烧小鱼”、“香椿炒蛋”、“酱爆茄子”、“烩豆腐”、“空心菜”等六菜加米饭,只花130多元钱。我向老板打听去潘村的路,得知老板就是潘村人。

潘村位于大同镇西面约六、七里处,出了饭馆沿着305省道向“李家镇”方向行驶,途中要经过“劳村”,约行一支烟工夫,只见右手边有一巨石,上面刻着“潘村村”,下车询问果然是到了“潘村”,居而了解到附近是有座廻龙寺。热心的村妇,撑着伞冒雨为我们指路。

“廻龙寺”建在潘村东北面的山坡上,进寺有两条路,南面需走几十级石阶,西面的路汽车能直接开到寺院前,因老母93岁高龄,加春雨一直下个不停,姐夫就把汽车开到“廻龙寺”的门前。

“廻龙寺”共有三座建筑,靠东面是一排厢房,是僧人和香客的住房。

正中间是近年才新建的主殿,大雄宝殿,它气势磅礴、富丽堂皇,门前粗大的石头圆柱上,各盘着一条龙,采用的是浮雕工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龙柱”,它更显得主殿的庄严尊贵了。门两旁楹联写的是“佛现莲花峯自然自在,云藏舍利塔如见如来。”殿中如来高达数丈,两边是它的弟子十八罗汉。母亲虽不是信徒,这几年和我遍游各地庙宇,她是逢庙必进,有佛必拜,看来她的虔诚,感动佛祖,保佑她健康长寿。小妹也是一样,不但虔诚跪拜,还捐香火钱。

靠西面是古建筑遗留下来的老殿,建于何年无从考证,这是座普通平房,八字门,坐北朝南二进三开间的建筑。站在这里,整个潘村的屋舍都展现在眼前,曲折的山径,和数段石阶计有七、八十级,构成进廟朝拜步行的通道,我不禁想,如真心向佛,应该三步一拜从这里上来方显虔诚。

廻龙寺的老殿又称“翠琴禅院”,门柱上对联说得好“吾本来药土传法救连情,一花并五叶结果自然成。” 迈进大门,先是天井,再进去是殿堂,正中供奉不知是玉帝还是黄帝,左右侍立黑白判官,两旁左间有观音,右间有药王爷,还有八仙分立两旁。禅院的木柱上有对联多付,其中“息缄贪瞋痴烦恼必断,进禅林始觉一尘不染。”对我感触最大,不是吗?人有了“贪念”、“瞋念”、“痴念”,就会产生无数烦恼,只有看破红尘一心向佛,才能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只可惜世上能修炼如此境界,能有几人也?

下的山来,本该去“周氏宗祠”参观,听说2013年重新进行修缮,无奈春雨一直下个不停。真不知“春雨贵如油”的话从何说起。村里人告诉我,潘村位于大同镇西面,东面以“劳田公路”为界,南至305省道与“寻芳村”相邻,西面是“李家镇”,北面是“洞山灰钙基地”。由10多个自然村组成,人口2300余人。

都说走马观花,我们今天似乎没走什么路,又是来去匆匆,只能算走车观花吧。

 

 

行者

2014年4月19日

走车游大同(建德)
建德市大同镇溪口村万福寺
走车游大同(建德)

走车游大同(建德)
建德市大同镇潘村廻龙寺
走车游大同(建德)

走车游大同(建德)

走车游大同(建德)

走车游大同(建德)

走车游大同(建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