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省泰中附中创办时的艰辛
王
加 珍
地级泰州市组建后,市委市政府对泰州中学建设非常关心,组建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市委书记陈宝田、副书记丁解民、邵军,常委朱爱群等领导一起来到省泰中慰问教师。很快,省泰中新校区作为大市组建后的第一个工程开工建设,并于1999年8月上旬胜利峻工。
建成后的江苏省泰州中学占地面积218亩,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是当时江苏省硬件最好的重点中学。周德藩厅长在省泰中新校落成典礼上说,泰州中学新校区建设开创了全省重点中学新一轮建设的先河。
1999年8月16日上午九时,省泰中在一片鞭炮声中顺利搬迁。从此,江苏省泰州中学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汇聚优秀生源,减轻高中招生压力
高中搬迁了,老校区怎么办?4月份,我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再办初中部肯定不行,教育部明确规定:四星级示范高中不可以再有初中。也就是说,初中必须剥离出去。还听说,文化部门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这里有多个文物景点,稍加整修,即可对外开放,想法自然不错。
我作为江苏省泰州中学校长,当然不可能丢失这块宝地。就在这时,《扬子晚报》介绍金陵中学在河西区创办民办初中的消息。我立即想到,好,我们就在老校区办一所附属初中。我与其它几位副校长很快进行了沟通,大家都很支持我这个意见。因此,在老校区办一所省泰中附属初中就这么定了。说实话,创办附中并不是为了钱,主要是想在这里为高中部汇聚优秀生源,减轻高中招生的压力,把附中变为省泰中培育精英的一块试验园地。
意见统一后,我带领教科室副主任丁如许、英语组长朱惠荣等几位老师去南京金陵中学参观学习。丁强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他们创办民办初中的打算和具体做法。回来后,我立即向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打报告,请求在老校区创办省泰中附属初中。
市委、市政府几位主要领导很快在我的报告上批示同意。黄龙生副市长不久就在市政府四楼会议室召开了有市计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海陵区政府、省泰中以及海陵区教育局等单位参加的市政府相关会议,并形成了《会议纪要》。会上,正式决定创办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民营初级中学。《纪要》明确市教育局长施仲林同志任民营初中董事长;我任常务副董事长,具体负责附属初中的筹备工作。这时,已是六月中旬。
根据《纪要》精神,会后我立即成立了省泰中附中筹建小组,我任组长,成员有丁如许、韩琳等。
(二)时间太急迫,筹建工作以分秒计算
当时,我工作很忙,高中新校区建设扫尾工程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学校日常工作又很繁杂,高考在即,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含糊和放松。而附中的筹备工作头绪又多,各项工作都提上了议事日程。1999年上半年,我两次生病住院。6月下旬,我在医院一边挂水,一边召开附中筹备小组会议,讨论研究对外招聘教师和在老校区恢复办学的诸多问题。
7月中旬,附中筹备小组对外招生开始报名,这意味着教学和后勤工作正式启动。参加筹建的同志包括临时工在内不足10人,大家知道创业的艰难,工作起来都很尽责尽力,所有工作虽然从零开始,但每项工作都已艰难起步。
8月16日,省泰中高中搬走了,老校区一片狼籍,我心里既有搬迁后的高兴,又有附中一切都得从头开始的愁怅,办公室、教室要整理,办公用品要配置,教学用具、实验器材要补充和购买,外地学生要住宿等等,林林总总上百项工作被一一列出来,每天都要对照,每天都得检查,筹备工作只能以分秒计算。
8月20日前后,市教育局根据黄市长的意见,正式明确我兼任附属初中校长和党支部书记,丁如许、张存山、韩琳为副校长,附中领导班子在千头万绪中匆忙搭建。
(三)退休教师撑起教学大半个天
筹备工作首当其冲的是教师招聘。我们先后在《泰州日报》、《扬子晚报》等报刊登载了招聘教师启事。那时教师流通极为困难,各地教育局对教师外流设置层层关卡,对我们招聘工作普遍进行抵制。我校首批招收的几名教师,没有一个调出了个人档案,这些同志能到附中来上班,都是冒有一定风险的,他们是附中的功臣。
首批招收的教师,最后分给我们的只有6人,其余都支持了实验学校。为这事,我还与市教育局某领导说了几句。我说,招了这么多教师,为什么只给了我6人?10个班的学生、6名任课教师,这个“学”怎么开?某领导说,可以用省泰中的老师。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省泰中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编制也很吃紧,哪有老师多余啊!况且,省泰中当时正处于事业的高速发展期,我那里也正忙着到处招聘优秀教师。
事己如此,急也没用,吵也没用,我立即布署招聘退休教师。在几位副校长努力下,居然在短时间内我们招聘到还算比较优秀的退休教师十多人,暂时缓解了没人上课的燃眉之急。这批老同志和先期招聘的教师在附中教育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为学校带出了一批青年教师,一些人后来还成长为省、市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四)招生办法多变,在生源市场上靠争、靠闯
附中招生每年都困扰着我们几个校长,由于阻力太大,多年来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自己成熟的招生办法,一切都得看“争”的结果。按照《章程》,我们是公有民营,应该“自主招生,自主办学”,但章程归章程,实际上根本行不通。第一年,我们面向四市三区招生,报名人数2200多人,经过统一考试,招收了450人,招生工作很红火,生源质量不错。三年后,这一届考取省泰中高中的人数也是特别的多。以后几年,尽管阻力很大,但由于我们坚持了“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新生质量总体还得到了保证。
后来,海陵区教育局对省泰中附中、实验学校、二附中招生进行了改革,先是采取小学毕业考试后“学生自由选择学校,招生单位现场进行录取
”,
这种办法对市直学校显然不利;后又改为“省泰中附中按学生报名顺序号摇号录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附中生源质量明显下降。
一件真实的事情,足以说明当时招生其竞争是怎样的激烈。
我记得“招改”后第一年,海陵区报考我校的考生按要求应参加摇号,但在我们对四市报名的学生进行入学考试时,不少海陵区学生混了进来,大概有几百人参加了我们的考试,客观上对二附中的优质生源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并不知晓。二附中和海陵区教育局对此反映比较强烈。黄市长知道后找我谈话,要我出面打个招呼。我说:二附中是区教育局重点保护对象,优质生源实际上都已被他们招收了,少数几个“散兵游勇”来到我们这些市直学校,我觉得也不为过。我说,打招呼可以,检讨不行。于是在一次海陵区中小学校长会议上,我到会作了解释和说明,承诺下不为例。所谓“下不为例”其实是不可能的,每一年都有不少海陵区学生通过各种办法“违规”来附中就读。
那几年,附中教育教学质量还是相当不错的。02年首届学生毕业,考取省泰中公费76人;03年第2届学生毕业,考取省泰中公费84人;这两届中考成绩都是海陵区第一名。象后来省泰中高中毕业后高考成绩位居全省第2名、泰州地区第1名的吴天宇等都是附中毕业的。03年附中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初中、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模范初中等等,附中的牌子就这样被做出来了。
省泰中附中招生,为什么总是嗑嗑碰碰,其原因就是我们属大市教育局管,而大市教育局手上只有一所小学,无法满足自己初中招生的需要。这就是我过去常说的,省泰中也好,附中也好,都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高、初中招生都要与各市区教育局协商解决,这就必然要产生矛盾和斗争。因此,个别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兄弟学校做出一些反映和抵制,我认为都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在职时,与各市、区教育局长都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他们知道我的品行和为人,所以招生结束后,我们还是朋友,彼此心中都不存有什么芥蒂。去年秋天,我遇到一位当年的教育局领导,几年不见热乎得很,我们回忆起当年的招生情况时,都不禁哈哈大笑,觉得那段时光“既是朋友,又是对手”,“有时联合,有时斗争”,日子过得还挺充实。
我兼任省泰中附中校长六年,亲历了附中成长和发展的全部过程。六年里,我享受过附中取得成绩后的欢愉,也亲身体会了附中办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快和艰辛。兼职期间,我每周星期六都必去附中办公,平时有大事就去,没有大事不去,有事他们也会及时和我联系。附中的“小日子”过得虽苦,但由于班子相处融洽,干群关系和谐,事业在发展,学校在前进,大家以苦为乐、以苦为荣,附中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共识。
今天,省泰中附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学校在市教育局领导下一步步地发展起来,从一所“公有民营”变为一所名闻遐迩的公办初中,在与兄弟学校合并时,仍然沿用了当初我创办时的校名,看到学校进步了、学校发展了,我作为附中的创办者和第一任校长心情是愉快的。
――――2011年6月2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