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文昌实验中学校苏州市“十三五”立项课题开题报告方案

(2017-08-25 21:21:37)
标签:

教育

苏州文昌实验中学校苏州市“十三五”立项课题开题报告方案

一、会务安排:

1、活动时间:6月7日(周三)下午15:00-16:00分。

2、活动地点:行政楼三楼会议室

3、参加对象:课题组成员,名单如下:惠人民、张巧福、王作辉、时海清、钱林元、张琴、葛泉云、谢建平、徐萍、许琦、金素英、查卫方、吴文华、丁小军、沈毅、张辉、马长明、刘勤学、浦文娟。

4、负责科室:教科室

二、会议程序:

1.主持人介绍参加开题论证会的领导、课题组人员。

课题组成员情况介绍。

课题组核心成员中有校级领导、行政人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以及默默无闻地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强,并且充满了对教学工作的责任心,起到了学科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年教师年富力强,干劲十足,处于教学成熟期,起到纽带作用,这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结构基础。这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相信课题组全体成员有能力完成本项课题研究工作。

学校领导是本课题主持人,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研究的经费和时间上会给予一定的保障。

 

2. 主持人宣读课题立项通知(宣读立项编号)。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证书

苏教科规验字第16122199号,16072035号,16122227号

苏州文昌实验中学校(单位)王作辉同志:

经专家评审,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你申报的课题“核心素养视野下基于乡土资源的生物探究课程研究”列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特颁此证。

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3月

3.主持人介绍学校教育科研基本情况。

我校在“十一五”期间结题的课题有 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新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创设研究》《历史与社会、品德课教学民主化研究》;苏州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江苏省规划课题“十一五”课题《苏南城市化进程中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十二五”期间结题的课题有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班主任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研究》,市级规划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初中英语家庭自主学习的现状与对策》;但是由于课题组人员的大量变动,因此部分课题研究工作也就停了下来,课题随之终止了。2014年9月两校合并以来理清了科研工作思路,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申报了六项市级规划课题。我校申报的《核心素养视野下基于乡土资源的生物探究课程研究》、《悟中华名门之家训家规,探家庭教育之方法策略》、《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个案研究》 三项课题均通过审核,确定为市级规划课题。

 

4.课题负责人陈述课题开题报告。

①《核心素养视野下基于乡土资源的生物探究课程研究》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报告;

②《悟中华名门之家训家规,探家庭教育之方法策略》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报告;

③《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个案研究》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报告,每个课题约15分钟。开题报告应包含以下七点内容:选题目的、课题价值、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过程分析(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困难?有哪些对策?)、可能的创新之处。

6.课题组成员代表或子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研究的实施结合自己的研究分工或任务进行补充发言。

7.惠校长作总结性讲话。

8.主持人宣布课题论证报告会到此结束。

三、具体分工

校办:拍照、宣传

教科室:室场准备、课题申报书发放

 

请与会人员下午15点准时出席。                                      

                                                                                                              苏州文昌实验中学校教科室

                                                                                                                         2017年6月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