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秋天太臃肿——成都树德实验中学《秋天的怀念》听课记录 肖培东
(2014-07-05 15:32:4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课堂,就是炼狱。你甘愿痛苦,又提炼出幸福,你就有了进步。
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完了课文。
师:写了什么事情?
师:母亲。我。其实文章还有一样东西多次提到,那就是菊花。看花的事情,在文章中有三次。
导入的很自然,引入教学重点也很顺畅。在读书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完成了课文的内容梳理,并且很快走到文章最主要的细节上。
找出最能表现“我”和母亲形象的一些细节,加以圈点勾画。
选择一处细节有感情地朗读,品味揣摩。
张老师手里捏着一张纸,那可能是她的文章,上面一定写满了美丽的课堂语言。她紧紧地拽着,时不时会瞄上一眼,我真希望她能忘记手里的拐杖。那样,失去了支持,她就必须凝聚自己全部的智力。我想起曾经我那青涩的课堂,那满纸的红色标注,那说起来很不自然式的背诵式样的语言。唉,我们都从这样的紧张里走出来,不奇怪。
生:我找到的是第一段的句子“母亲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
这个女生读得真好,她很认真地读着,我真想听她读完。
张老师和女生问答着,就这句中的细节展开研讨。我很希望她把这个句子交给全班。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母亲,你用哪个词?
生:“坚强”。
师:你能带着这份坚强读读吗?(坚强?这里是不是坚强?老师要细心思考。)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理解这个句子吗?
这句话太重要了!由一点转向全部,课堂就属于全体学生了。
生:我看出母亲的良苦用心,善解人意。“偷偷的”“躲”
师:下面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理解一下这位母亲。
好聪明的老师,课堂教学很有节奏感,这个句子的用时还可以更多一些,不要担心时间不够。记住,我们为一件事所作的努力总会在课堂的最后得到回报。课堂不是走过场,是引导学生真真实实地学习。
生:我恨不得捶打两条腿,绝望,崩溃,懦弱。好好活,好好活,母亲的扑,……
师:扑下去的是什么?
生:扑掉的是我想轻生的念头,抓,动作迅速,力气大,再次活下去的希望。
师:读读。
生读
师:动词里凝聚了母亲的爱。
生:我找到第三段的,她憔悴的脸上……高兴的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积极喜悦乐观的心态。
师:为什么母亲那么高兴呢?
生:看花,是找到对生活的希望。
生:那天,我独自站在屋里。窗外的树叶……母亲的挡,写出母亲的呵护,憔悴的脸上,央求般的神色,疲惫。
男生同样读得很好。
生:那个挡字,会颓废伤心,母亲的挡,用心良苦,关爱。
师:多么细心的母亲。男同学一起读读。
我喜欢这样的教学节奏。慢工出细活,深嚼品秋天。张老师,是一个懂得掌控的人,至少,在这个阶段,课堂还是很有板有眼的。我欣赏着,她的脸上还是隐隐约约地散不尽的紧张。也难怪,今天,听课的人,那叫多。
……
师:第一次看花,拒绝。第二次看花,接受。后来,母亲和我去看花了吗?想想作者会是怎么样的心情。
生:自责,内疚。
师:“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读读这十个字。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的母亲,谁也没有想到她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你觉得母亲的话是在说什么?母亲的这份愿望实现了吗?
生:实现了。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读最后。此时此刻,我们理解母亲为什么要去看花。
学生们说的很好。
师:为什么要选择秋天去看花?你能带着怀念之情读读这一段吗?这还是一个怎么样的秋天?
生:是一个重生的秋天。(太牛了,这个回答。)
师:带着对生命的热爱,一起读读这一段。在母亲眼中,怎么样才是好好活?
史铁生的写作已经告诉母亲好好活,那我们呢?
……
秋天就这样结束了。平心而论,张老师的这节课还是很不错的。至少,我们能在这个秋天里看到她教学的春天。语言,表情,文字品味,思想挖掘,真实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只可惜课的后半段,没有守住原来的精彩,课堂显得琐碎、臃肿、仓促、快速了。你看,“后来,母亲和我去看花了吗?想想作者会是怎么样的心情。这样的母亲,谁也没有想到她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你觉得母亲的话是在说什么?母亲的这份愿望实现了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此时此刻,我们理解一下,母亲为什么要去看花?又为什么要选择秋天去看花?你能带着怀念之情读读这一段吗?这还是一个怎么样的秋天?在母亲眼中,怎么样才是好好活?史铁生的写作已经告诉母亲好好活,那我们呢?”,后半段那么多的问题,老师牵出了一串的菊花,泼泼洒洒地开着,而学生又都能对答如流,甚至深刻哲学,那就说明,我们的问题设计碎化了,零敲零打看起来流畅,却证明着思维的搁浅。
“是一个重生的秋天”,这样的回答太有思想深度了。
如果课堂可以重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
读完文章,问“这是一个怎么样的秋天”。回答一定是多样的,比如“爱的秋天”,比如“怀念的秋天”,比如“伤感的秋天”,比如“苦难的秋天”等等,老师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细节里找出字词句来品味咀嚼,来感受作者在文章中的感情。
然后,借助“这是一个重生的秋天”,这一句,支架课堂全部的秋天。
你看。
你从哪里读出这是一个重生的秋天?这一问,理解现在的花开,现在的好好活。
曾经那个濒临凋零的秋天是怎么样的?这一问,回到文章中的自暴自弃和痛苦颓废。
是谁让这个秋天重生?这一问,再次走向母亲,走进文章的精神内核。
我们从这个重生的秋天里读懂了什么?最后拓展至深,走进读者的精神深处,读出我们的个性。
这样,也许更简洁更深刻。你觉得呢?
课堂总是有遗憾的,遗憾提供我们再次出发的机会,相信如此出色的你,会有下一个感人至深的秋天里的怀念。只要,我们从文字到内心,都那么爱着这个秋天。
别让秋天太臃肿,简洁中自由丰富和深刻,你说呢?
放松点,但你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