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和胡希恕两位先生之比较(转自煮杏斋先生)
刘渡舟和胡希恕两位先生都是经方界泰斗级的人物,是我所十分敬仰的经方老前辈.有时,我常常将二老作些比较,发现两人各有千秋.
1.从为人上说,刘老可能比较活泼些,而胡老则比较低调.刘老著作很多,胡老一生只发表一篇文章,还是在人家要求下写的.他的研究成果也是身后由弟子冯先生整理的.刘老悔人不倦,言无不尽;胡老则非常谨慎,惟恐言有不当贻害后人.二老都对经方兢兢业业,为之付出毕生精力,并取得令人仰视的造诣.二老的品德都是非常高尚,属于"仁者".儒家说"仁者寿",故二老皆度耄耋之年而归.
2.从学术特点来说,刘老是经方派中的通俗经方派,他比较偏于后世思想,比较为大多数同道所接受,因此有更多的跟随者.而胡老则是坚定的古方派,属于经典经方派,不易被常人所认可,因而私淑者寡.前者在用方时常有加减或与后世方合方,谓之古今接轨.后者则纯为经方,不作任何变通.如果用西施来比喻刘老,那么胡老就是无盐女.前者为四大美女,是吴王的妃子,后者相貌丑陋,衣着朴素,是齐王的后,帮助齐王成就大业.当然,这只是比喻,不一定恰当.
3.从学术形成的根源来说,刘老的学术受中国古代的经方家影响多,而胡老则更多的受到日本经方家的影响.前者在解释病理时多从脏腑经络着手,后者则多采用气血水理论而脱离脏腑.前者注重内经理论体系,后者则轻之.后者一生坚守方证相应,前者在晚年才有"方证相应说“。
4.从学术继承来看,刘老的弟子很多,他的一支发扬很大。网上也出现了纪念他的网站。而胡老的继承者则不多,也许是道高者和寡吧!其实,真正愿意继承他的人是不多的,许多人也只是追求继承的形式。冯先生要算是嫡传了。私淑者也一定会有,必是识高之士。
5.从年龄上讲,胡老长于刘老。他出道早,但当时的中医发展环境不利于他本人的发展。若天假十年,或许他的影响会更大。胡懂英文,喜读汉书。具有接受新知识的理念,决非抱残守缺之人。
从关于胡老的相关资料中,本人学到了一些东西,分享如下:
1.做人要低调,不要过于张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做学问要求真务实,避免不切实际的发挥.理论创新要慎重.
3.把心思放在临床上,而不是无意义的争论.
4.水向一个方向流才能形成河流,专注于一个领域才能达到精深.
5.邻居家的井水不一定都是苦的.
由于在下的研究水平有限,对刘渡舟和胡希恕两位先生之比较一定存在许多不到,欢迎进一步交流.最后,特别声明,人是同气相求的,我比较喜欢胡老.但本贴决无贬刘之意!读者切勿曲解.
..................................................................................................................................................
再补充谈谈我的感觉。
通俗经方派的提法我觉得非常贴切。歌阳春白雪,则应者寡;唱下里巴人,则和者众。很多学问都这样。佛法东来,经鸠摩罗什意译,嚼饭与人,而合此土口味,谓之通俗佛法可也;而玄奘不满足于此等经过同化的佛法,乃间关万里西行求法,得天竺本土龙树、世亲一派佛法,直译过来,传法相唯识宗,其流不广,在震荡一时人心后,渐落于消沉歇绝的境地!至近世方有人重新提起。胡老之经典经方派之于刘老之通俗经方派,约略类似玄奘之于罗什。
我是一个菜鸟,从网上下载了《郝万山讲伤寒论》,读来获益良多。郝教授现如今接替他的老师刘渡舟做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系主任,为初学者讲《伤寒论》,开坛接引后学,明白晓畅,娓娓道来。郝氏长于训诂,不偏不倚,汇通诸说而时有独见,堪称良师。
对刘氏、郝氏的学问,我当然是佩服得紧,但是仍不满意。且不说现在很多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不能用中医看病,或许我孤陋寡闻,没听说北中医弟子辈有什么杰出人物,耳熟能详的依然是早前的那几位老前辈,然皆已作古。接替刘氏衣钵的,学术、医术能不能超过刘氏还难说。而刘氏,以及当时的很多名家如陈慎吾、谢海洲、任继学等对胡希恕的经方疗效佩服不已。而胡老五六十年代也曾任北中医的教授,但其后北中医的讲席上不见胡老踪影,胡氏一派的学问亦不见赏于学院中,学院派中必有其狭隘处。
我于是自己去读胡老弟子冯世纶、张长恩等的书,才发现果然主张不同。但是读了《郝万山讲伤寒论》,再去读冯张二氏的书,总觉得对条文也好、方证也好,解释都不圆满,读来总觉得逻辑性不强、重点不突出,常常读着读着便想放弃。这和刘渡舟、郝万山所讲根本不是一个路数。我曾怀疑,冯世纶、张长恩的书,虽随师侍诊、亲承馨咳而谨守师说,但主要是从各人所学整理而来,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传胡老学术神髓。就好像后人怀疑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也是由其弟子华、邵辈收集整理而成,并不能确认为叶氏原意一样。但是叶天士也好,胡希恕也好,其疗效卓著不是一两个人传说,而是很多高手所亲见。那么胡氏理论的独特之处又如何把握呢?后来从民间中医网下载了胡老讲《伤寒》《金匮》的录音来听,胡老自己讲得清楚明白,重点突出,这样子再读冯张二氏的整理就容易多了。胡老的学术,不是其弟子冯张辈的书所能完整准确无误地传达的,但是冯张等整理之功也是不可没的。如果没有冯世纶、张长恩等的整理,我们根本无从得见胡老的学说和经验。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刘渡舟晚年也讲“方证相应说”。刘渡舟曾和钱超尘、郝万山主编过《伤寒论校注》,刘老的有几本书让钱超尘作序,钱氏后来也倾向于胡老一派学问,和冯世纶声气相通。参考此贴http://hhjf.51.net/jfbbs/read.php?tid=576&fpage=4
煮杏斋所学到的第1条:做人要低调,不要过于张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Frankie Yin按:叶天士自己也很少著述,胡希恕也一样,两者著作都是经弟子辈整理。但是都疗效卓著,所以景仰者众多。
煮杏斋所学到的第2条:做学问要求真务实,避免不切实际的发挥.理论创新要慎重.
Frankie
Yin按:胡老之所以不肯发表文章,不愿出书,自然是非常谨慎。弟子辈的整理,常常和老师的原意有出入,《经方传灯》《经方传真》《中国汤液经方》《中国汤液方证》等几本书只能看作是冯世纶、张长恩等的书,还不能完全看成是胡老的书。煮杏斋这一条应该赠给冯世纶、张长恩
煮杏斋所学到的第3条:把心思放在临床上,而不是无意义的争论.
Frankie Yin 按:不看广告,看什么?看疗效!地球人都知道。
煮杏斋所学到的第4条:水向一个方向流才能形成河流,专注于一个领域才能达到精深.
Frankie
Yin按:黄元御精于五行,亦可成为一代医宗;郑钦安精于阴阳水火,开创火神一派;胡希恕不讲五行,精于方证相应,亦可成为一代经方大师。
煮杏斋所学到的第5条:邻居家的井水不一定都是苦的.
Frankie
Yin按:谢海洲也说,胡老的理论来自于《皇汉医学》。我们对于韩国、日本的感情却很复杂。总以为我们是天朝上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反不如人家学习继承得认真,重视程度也不够;常常是等到人家重视了,我们才开始注意,才认识到原来祖上还有这么多好宝贝。对于邻居家的优秀的地方,我们去学,常常学回来却走样了。
齐民2007-09-10 09:07:05 [举报]
刘与胡老前辈是人敬爱的,其经方之运用是与医圣之灵魂相通的,所谓悟道者,独面壁者,才有省之过,
我辈当今能否潜移默化呢,能否在静悟中升化呢,医者一也,意也,神,圣,工,巧,天,人,矢,大是也。
刘 志鹏2009-03-12 01:38:53 [举报]
我自学中医近一年了,也服近一年的中药;也买了不少书,部分与您的相同。但是,现在我只读胡希恕伤寒论讲稿和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边读几条,那边读几条,就如同亲耳呤听两位伤寒泰斗的讲学,读到精彩时,真是五体投地。我觉得胡老的讲解更精深些,时不时有个人的灵性领悟,刘老的更平和圆滑些,但有时没有点到要点,读起来不够痛快。所以我是先读刘老之书,再读胡老的书,然后注解上自己的看法--因为这样才更痛快。
我买的书没有您那么多,但是我买的伤寒书籍有十多种,光刘老之书就有五六本,因为总体水平高,而胡老的书只上述一本,因为不喜欢冯张等人转述之作,一是失真,二是借胡老之名行谋利之实,人品低则其书不可读。
我是因为自己被大小医院中西医医生反复误治,2005年被查出双肾功能受损、肾积水,大家均称“不用治”--等死,直到去年四月份才买书读的,发挥一下“钻牛角尖”的“专长”--此“专长”在工作中被人目为导端。
现在虽然不敢说治好,据说也是治不好的,不过好过了不少,最主要的是从一千七百多年前仲师的伤寒论中搞清了自己病的来龙去脉,就算是死,也死得清楚明白。
由于曾到黄埔医院、南方医院、中山一院肾内科、广东中医院肾内科、省医等大医院检查住院或门诊,甚至到杭州的医院,愽导见过不少,正确诊断的没有一个,最正确是“回去吧,不用动手术”。最离谱的是南方医院肾内科一个主任(愽导),在我连连提醒不是肾结石的情况下,一声不吭开了方,我大喜而归,在天河客运站打开一看,又是海金沙一类的消石方,当下将方撕掉。
此前和此后又问过不少中小医生,总结一句“医诚难道”,医术高者万中无一,此一者,一是难遇,一是难得当时不马虎不胡涂。误诊率是50%(一名有良知的省卫生厅副厅长语)的4次方。
所以自己读医书,一是自救,二是“上以疗君亲之疾”--只指亲人,不敢轻易害别人!
说远了,因气味相投,向您学习了!
博主回复:2009-03-17 11:08:24
先生感受真切,与我心有戚戚焉。
刘2009-03-12 11:24:09 [举报]
"误诊率是50%",应是确诊率
泥巴匠2009-03-20 09:53:59 [举报]
刘先生是否读过黄元御的书?
我没读过刘老的书,但看过刘老的学生郝教授的讲课(看了三遍),讲了冯世纶整理的《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以及冯的另几本书。当时虽然很多不理解,但还是佩服得不得了,想自己虽然愚钝,只要多看多读就会慢慢理解。但读了黄元御的书后,前疑冰释,觉得这才是找到了中医的门在哪里。
新浪网友2009-09-12 19:05:20 [举报]
黄坤载的书,以玄虚之理说医,其实不能用于临床的。中国人好玄,不愿务实。胡老的书,实在。清人徐大椿(《清史稿》记为徐大跣,称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四库》馆臣皆记为“徐大椿”),出生儒学世家,对易理、黄老星象家言,都精通。他的医学著作,却力辟虚玄,归于平实。以徐氏对阴阳五行的理会,当在坤载之上。《清史稿》评黄元御,云:“自命甚高,喜更改古书,以伸己说”,微含讥刺。
月照松间鹤2010-06-27 15:10:58 [举报]
楼上的,清史稿的撰者本身对于黄就有成见,有此结论,不足为奇,况且中清之季,黄也在太医院待过,结下的梁子,恐怕源远,评头论足之处多有贬谪,未为外人道也。
黄的书,当以临床证之,其理自明。何必你我口舌相烦?
博主回复:2010-06-28 12:09:04
同意。我比较怕争辩。有时候流派各有短长,泛泛而论辩,有类鸡同鸭讲,没有意义。巴黎和罗马,各有千秋。如能意会,则欣悦其所得可也,何烦作口舌之争?如不能意会,强论之,正同桀犬吠尧。
.............................................................................................................................................................................
伤寒两地书(学习方法)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