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二十二,是中国传统民俗财神节。
   
是日,所有的经商业户,都要献上牺牲,敬上供奉,鸣放鞭炮,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同时祈求大吉大利、财源广进。鞭炮自清晨开始,一直延续到午后。中午宴宾朋、谢员工,晚上亲人团聚,热热闹闹一整天。祭祀时,红烛高烧,鞭炮齐鸣,用面做成元宝、圣虫,或用钱做成钱龙。吃水饺谓之“元宝”,意谓招财进宝。吃发菜谓之“发财”,寓意财源滚滚。该习俗遍及整个中国大陆,港澳台,南亚国家及华人聚居之地。
 
(一)财神节祭祀的是哪一位财神?
   
财神节的渊源见于《玉匣记》:七月二十二日,“增福财神圣诞”。
   
这位增福财神是谁呢?
   
增福财神姓李名诡祖,又称文财神、增福相公、财帛星君、福善平施公。史料中的李诡祖是淄川五松山人。生日九月十七,成道日七月二十二。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立祠祭祀。道教中,李诡祖是玉皇大帝帐下的太白金星,属于金神。在天庭的职衔是“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他样子和祥,有求必应,最乐于帮助善男信女。唐武德二年(619年),被唐高宗赐封“财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赐封“神君增福相公”。
 
(二) 财神节的起源
   
财神节最早起源于山东济南和淄博一带。
根据民间传说:隋文帝年间,淄川县的周村有一李掌柜,在齐州府(济南)经营一家“财帛永兴”丝绸店。这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夜里,他一连做了三个完全相同的梦。梦中来了个老人,一进门就说:“明天是我升仙的日子。谁给我过,保证他财运亨通,生意兴隆……”李掌柜为讨吉利,于是第二天一早就根据梦中老者的嘱咐,燃放鞭炮,奉献香火。那天来看热闹的人很多,看完后都到店内买绸布,本来冷清的生意立马红火起来。后来,每到七月二十二这天,济南、淄川、潍县、即墨等地的商铺纷纷效仿李掌柜的做法,于是形成了在这一天祭祀财神爷的习俗。后来这一习俗传遍全国各地,于是人们把这一天定为财神节。
  在青岛的即墨也有类似传说:光绪年间,即墨古城有一个姓周的掌柜,经营一家叫“春兴永”布匹丝绸店。他在七月二十一日那天夜里,一连做了3个完全相同的梦。梦中的他清楚的记得自己正在照顾生意,门外突然来了个披头散发的老者,一进门就坐在一把椅子上对他念叨说:“明天是我的生日,很多年没有人给我过忌辰了,谁给我过,保证他生意亨通……”周掌柜是生意人,为讨个吉利,第二天一早,他就早早准备好香纸、供品、鞭炮。在梦中老者的嘱咐下,燃放鞭炮,祭奠先祖……说来也怪,那天来看热闹的人不少,看完后都纷纷涌到店内帐割绸布,本来冷清的生意立马红火起来。周掌柜迎财神的事儿很快被好事者一传十,十传百……所以,每年阴历的七月二十二,即墨城的家家店铺都效仿,流传至今,形成了迎财神的习俗。
 
(三) 古代财神节习俗
   
1. 财神庙会
   
历史上,济南(齐州府)、淄博(淄川)、青岛(即墨)、潍坊(潍县)等地都有财神节庙会。
   
对于淄川的财神庙会,台湾老兵淄川人宋传海老先生在“仙人乡轶事”一文中有记载:
   
“蒲先生亦讲,家乡之财神节甚为隆重。届时增福庙内外香客云集,香火缭绕。乡民拜神极有讲究,如磕头:磕五个,乃求五福临门;六个,求事业顺利;七个,求步步登高;八个,求八方来财;九个,求健康长寿;十个,求十全十美。许愿者真切,还愿者虔诚。还愿时有转山之俗。转山者,乃绕增福庙与李相公墓转圈之称谓也,为的是上告神灵,求的是功德圆满。祭拜结束,财神爷出巡淄川城,沿途为路人分发金元宝,引得追随围观者甚众,有万人空巷之说。淄城东门曰迎仙门,门外有迎仙桥,迎仙坊,门内有天齐庙,供奉泰山神、天齐嬷嬷(亦名天齐奶奶)与增福财神。财神爷下山巡视,必在天齐庙驻足”。
   
淄川还有《财神节求财神》的民谣:
   
财神节,请财神,财神一早进家门。送来一个金元宝,送来一个聚宝盆。
   
财神节,迎财神,财神一早进家门。又增福,又进财,又保平步上青云。
   
财神节,求财神,财神一早进家门。抬头喜,出门顺,还有全家幸福运!
   
老潍县的财神节习俗,潍县清代历史文化名人陈蜚声在“潍县增福庙会小记”中有记载:
   
“潍县,古名潍州,北海名邑也。自古为京东之枢纽,胶东之咽喉。山海兼备,土地广袤,文化绵长,商贾云集。城内有增福庙,始于唐,兴于宋,盛于元明。有增福庙会,莫知起时,或曰源起于临邑淄川,太祖初年传入潍县,遂成一方盛事。会期八日,七月二十一始,七月二十八止。
   
初日,大小官吏,名流乡绅,文人墨客,凡夫俗子,齐聚增福庙。吉时一到,庙内钟鼓齐鸣,庙外响雷震天。善男信女,燃纸焚香,舞蹈献贡,三拜五叩首,祈福膜拜。庙堂上下,香烟缭绕,声乐不绝。香客拜神既毕,财神爷巡游伊始。但见财神爷高坐于八抬大轿之上,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面带笑容,左手执“如意”,右手有“元宝”,温文尔雅,气势非凡。貔貅在前引路,善男信女执摇钱树,金元宝紧随其后,人头攒动,蔚为壮观。更有善财童子,利市仙官相伴左右,分发金银财宝,引乡民踊跃尾随,争相夺宝。巡游所到之处,张灯结彩,万人空巷。大小商号,沿街居民,无不随喜。庙堂外有社戏,有小吃,有商贸,有杂耍,引四乡民众无数。盛会繁华凡八日方止。此增福庙会之大观也”。
   
2. 宴请宾客,答谢员工
   
除了赶庙会之外,财神节这一天,所有的经商业户,都要在清晨天不亮就打扫卫生,迎接财神进门,然后大放鞭炮,中午大宴宾朋,答谢员工,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朋好友和所有员工的大力支持。有的还要给员工发红包,祝愿商号大吉大利,财源滚滚,祝愿员工家庭和睦,幸福吉祥。下午员工放假,晚上亲人团聚,热热闹闹一整天。喜庆的鞭炮自清晨开始,一直延续到午后。鞭炮花炮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整个城区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下午六时许,鞭炮声再度密集起来,家家产户便在财神像前摆供燃香,磕头祈祷,供品大都是八色供或十二色供,富庶人家还会供蒸鱼整羊;供奉祈祷完毕,全家人再煮水饺摆宴席,庆贺一番,供祭庆贺仪式通常持续到深夜。
 
(四)财神节的现实意义
   
财神节习俗在山东各地特别是山东半岛得到很好地传承。青岛民俗学会自2002年就恢复了财神文化节,淄川区自2011年恢复了财神节庙会活动并申报为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他地区如烟台、潍坊各地也都恢复了财神节庙会等活动。
   
此外,各企业商号在财神节答谢员工的习俗在民间也得到了很好传承。据青岛市民俗学会会长田清来先生介绍,青岛的许多企业在财神节早上要打扫卫生,中午要宴请答谢员工,有的企业还要给员工发放红包。这些活动既是对历史文化习俗的传承,也是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发展,不但增加了节日气氛,而且有利于融洽劳资关系,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