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的天齐神信仰与天齐庙
(2013-05-18 14:50:27)
标签:
天齐庙天齐岭嬷嬷幢天齐神增福财神 |
淄川有深厚的天齐神信仰,历史上几乎各个乡镇都有天齐庙。
天齐庙:供奉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庙宇。
泰山神:根据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万物发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职能,并由此延伸出几项具体职能:新旧相代,固国安民;延年益寿,长命成仙;福禄官职,贵贱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统。
历代帝王对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为“天齐王”,宋代晋为“仁圣天齐王”、“天齐仁圣帝”,元代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所以泰山神又名“天齐神”,为天齐神建的庙俗称“天齐庙”,亦称东岳庙。明代又恢复为东岳泰山神。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泰山神的生日,全国各地的善男信女来此焚香祭拜,以示庆贺。
祭泰山是历代历朝的重要祀典,隋唐后,凡有泰山信仰的地区几乎无不建天齐庙,历史上有“东岳之庙,遍于天下”(明孝宗《重修东岳庙碑》)。“自唐封禅,郡县咸有之。”(元孟淳《长兴州修建东岳行宫记》)泰山祭祀极盛于宋,大中祥符三年(1011),宋真宗降敕:“越以东岳地遥,晋人然(虽)备蒸尝,难得躬祈介福,今敕下从民所欲,任建祠祀。”此敕颁行,促使天齐庙举国兴建,真正发展成为全国性祠庙。元入关,继承了这一庙祀传统,其疆域开阔,也是的天齐庙分布更广。元至正年间《重修东岳庙碑铭》(山西蒲县)言:“今岱宗之庙遍天下,无国无之,无县无之,虽百家之聚,十室之里,亦妥灵者。”明初改制祀典,东岳行祠被正式纳入《明会典·祭祀》,并与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城隍庙、文庙、关王庙、火神庙、马王庙等合成一整套官方祭祀系统在各府州县普遍推行。这一体制在清朝仍延续使用。形成了凡设州立县,几乎均建置有天齐庙的格局。
1.
蒲松龄在《聊斋。赌符》中曾经提及:韩道士,居邑中之天齐庙[1].多幻术,共名之“仙”。先子与最善[2],每适城,辄造之[3].一日,与先叔赴邑[4],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5],则韩已坐室中。
今文翻译:城里的天齐庙中住着韩道士,他有很多奇幻的法术,因此,大家都加他为“仙人”。我父亲和他最好。每次进城去,都要去造访他。一天,我父亲和我叔父,一起上城去办点事,也打算去造访一下韩道士。在去的路上,遇到了韩道士。韩道士就把钥匙交给他们,道:“请你们先去,打开屋子,坐着等我,不一会我就回去。”他们就按他说的先去。到了韩道士的住处,打开门,发现韩道士就坐在屋里。
对于这座天齐庙的历史,淄川宋家庄人宋传海先生有记载:淄城东门曰迎仙门,门外有迎仙桥,迎仙坊,门内有天齐庙,供奉泰山神、天齐嬷嬷(亦名天齐奶奶)与增福财神。财神爷下山巡视,必在天齐庙驻足。民国伊始,主张破除迷信,庙产兴学,财神节被禁,道人被逐,天齐庙亦成学堂矣。
2.
3.
龙泉民谣:“金圈子,银台头。玉石街,铺龙口。天齐庙,万丈高。北庄桥,桥上桥。桥上流水,桥下行人……”
4.
5. 洪山天齐岭与嬷嬷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