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淄川的天齐神信仰与天齐庙

(2013-05-18 14:50:27)
标签:

天齐庙

天齐岭

嬷嬷幢

天齐神

增福财神

淄川有深厚的天齐神信仰,历史上几乎各个乡镇都有天齐庙。

 

天齐庙:供奉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庙宇。

泰山神:根据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万物发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主的重要职能,并由此延伸出几项具体职能:新旧相代,固国安民;延年益寿,长命成仙;福禄官职,贵贱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统。

历代帝王对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为天齐王宋代晋为仁圣天齐王天齐仁圣帝元代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所以泰山神又名天齐神为天齐神建的庙俗称天齐庙,亦称东岳庙明代又恢复为东岳泰山神。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泰山神的生日,全国各地的善男信女来此焚香祭拜,以示庆贺。

祭泰山是历代历朝的重要祀典,隋唐后,凡有泰山信仰的地区几乎无不建天齐庙,历史上有东岳之庙,遍于天下”(明孝宗《重修东岳庙碑》)自唐封禅,郡县咸有之。元孟淳《长兴州修建东岳行宫记》)泰山祭祀极盛于宋,大中祥符三年(1011)宋真宗降敕:越以东岳地遥,晋人然()备蒸尝,难得躬祈介福,今敕下从民所欲,任建祠祀。此敕颁行,促使天齐庙举国兴建真正发展成为全国性祠庙元入关,继承了这一庙祀传统,疆域开阔,也是的天齐庙分布更广。元至正年间《重修东岳庙碑铭》(山西蒲县)言:今岱宗之庙遍天下,无国无之,无县无之,虽百家之聚,十室之里,亦妥灵者。明初改制祀典,东岳行祠被正式纳入《明会典·祭祀》,并与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城隍庙、文庙、关王庙、火神庙、马王庙等合成一整套官方祭祀系统在各府州县普遍推行。这一体制清朝仍延续使用。形成了凡设州立县,几乎均建置有天齐庙的格局。

 

 

1. 淄川县城天齐庙

 

蒲松龄在《聊斋。赌符》中曾经提及:韩道士,居邑中之天齐庙[1].多幻术,共名之。先子与最善[2],每适城,辄造之[3].一日,与先叔赴邑[4],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5],则韩已坐室中。

 

今文翻译:城里的天齐庙中住着韩道士,他有很多奇幻的法术,因此,大家都加他为仙人。我父亲和他最好。每次进城去,都要去造访他。一天,我父亲和我叔父,一起上城去办点事,也打算去造访一下韩道士。在去的路上,遇到了韩道士。韩道士就把钥匙交给他们,道:请你们先去,打开屋子,坐着等我,不一会我就回去。他们就按他说的先去。到了韩道士的住处,打开门,发现韩道士就坐在屋里。

 

对于这座天齐庙的历史,淄川宋家庄人宋传海先生有记载:淄城东门曰迎仙门,门外有迎仙桥,迎仙坊,门内有天齐庙,供奉泰山神、天齐嬷嬷(亦名天齐奶奶)与增福财神。财神爷下山巡视,必在天齐庙驻足。民国伊始,主张破除迷信,庙产兴学,财神节被禁,道人被逐,天齐庙亦成学堂矣。

 

2. 寨里天齐庙 

    来自《淄川地名故事》:天齐庙的茶树】 黉山东麓约里许,寨里庄东北、邹家庄西北隅,原来有一座天齐庙。庙西南十来丈远,有石人、石马、石羊,是一处墓葬,叫做曲家林。 早先,天齐庙前的大路是登州、莱州、青......

 

 

3. 龙泉天齐庙

龙泉民谣金圈子,银台头。玉石街,铺龙口。天齐庙,万丈高。北庄桥,桥上桥。桥上流水,桥下行人……”

 

 

4. 罗村天齐庙

 

     罗村镇于家村:该村约建于元代。处古交通要道,初米姓在路旁开店,名米家店,村内原有明万历年间(1573-1602)重修天齐庙碑载有米家店,明代以前于姓由桓台县于家梯子迁来定居,以姓氏命名于家庄。

 

5. 洪山天齐岭与嬷嬷幢

    宋代青州状元张唐卿在《孝义天齐嬷嬷幢》一文中写到:

    《齐谐》曰:天齐渊水,都南郊。又西南80里,有石幢,一曰嬷嬷幢。石幢者,齐地遗风也,莫知起时。古人享祭神灵,必立石幢,或柴或望,以达天听。或曰,禹布土以定九州,得天齐嬷嬷之助,立此石幢者,以敬神明。

    太公时,齐地有妇吴氏。子非,不孝。非耕于峪,见树上鸟噪。有老雀衔食,幼雏待哺。非顿然叹曰:燕雀尚如此,况人乎?旋见母将饭至,非疾步迎之。母见状,疑为非怒,甚恐,撞石而亡。非大恸。嬷嬷念其悔,遂采前山五松之籽,又兑岭上天齐之水,救吴氏一命。非大彻,事母至孝。”
    建元间,有东方朔者,祠天齐,遇耄耋老者。老者曰:“此去般阳县东,有山,曰五松之山,山后有岭,曰天齐岭,岭上石幢,吾家也。有家书累之。”及至县治,果见五松之山。山后有岭,岭上石幢,幢侧石堰,堰下石门,门内石室,有老妪以礼迎之。茶毕,引朔入甬道,有内室,容万人。室内珍宝无数,遍地流金。妪曰:“承递家书,无以为报,但有好者,随汝自取。”朔谢而拒之。临行,妪将出黄豆一盘,曰:“且以此为赠。”朔辞再三而受之。及出,洞门自闭,踪迹全无。又见盘中黄豆,竟为灿灿黄金。朔大惊,知为神仙点化。遂磬其金银,挖地为室,刻石为像,成齐地一绝。后嬷嬷屡显,登山求神者不绝如缕,许愿石、还愿碑堆积如山。
    太祖初年,岭下有妇张氏,寡居。有子二,曰冕、曰璜。冕、璜事母至孝,日辍耕岭上。时财神与土地、山神为邻,见二子劳作,甚苦。土地曰:“上仙掌天下金,何不舍他些须,以孝其母?”财神问:“其福浅,怎当大富贵?“山神曰:”彼诚心事汝,上仙何出此言?“财神曰:”岂不闻家贫出孝子乎?直为其母计矣。“ 土地曰:“却施舍,乃信”。财神曰:“福兮祸所依也,罪将出,尔之过。”遂舍金于垄上。冕见,示于璜,大喜,曰:“老母之幸也”。及回,冕妇曰:“金乃冕所见,多属吾”。璜妇曰:“见面及一半也,何由多属汝”。遂起争执,对簿公堂。老母急火攻心,一命呜呼。嬷嬷曰:“草菅人命者,汝之罪也。”三神仙面面相觑。”
    贞观中,有临淄房玄龄者,访嬷嬷幢。赞曰:“齐地孝义为先,有江革行佣供母,文姜事姑至孝,亦有浪子回头者,实教化之功耳。昔地藏救母,欲度尽众生,方证菩提,至诚至孝至极者也。吾当塑其真身,以教世人。”,遂依曼倩之法,筑地藏之殿,香火日盛。
    《孝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又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岂不然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