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6年汛期(6-8月),北京降雨量偏多,降雨极端性、异常性特征凸显。汛期降雨特点如下:
降雨量为2000年以来同期第二多。6月1日-8月31日,我市平均降水量为462.9毫米,比常年同期(373.7毫米)和近十年同期(362.9毫米)分别偏多23.9%和27.6%,为2000年以来第二多(仅次于2012年472.4毫米)。
降雨中心主要分布在西部沿山一带。我市西部沿山一带降雨多,总降雨量均超过500毫米,最大降雨量在房山区北窖,为683.8毫米。大兴、房山、门头沟西部以及延庆西部等地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成以上。各区都出现过小时雨强超过30毫米的短时强降雨,有20站次小时雨强超过50毫米,3站次小时雨强超过70毫米,最大小时雨强出现在8月12日12-13时顺义区大孙各庄(85.1毫米)。

降雨过程少但极端性强。入汛以来,降雨过程43次,较去年同期(62次)偏少。其中,雷电、强降雨、大风、冰雹等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31次,较去年同期(40次)偏少。降雨极端性强,“7.20”特大暴雨过程降雨总量超过2012年“7.21”特大暴雨,且降雨总量占汛期总雨量的49%,9个站日降雨量突破建站以来日降雨量极值。强对流天气造成影响重,据统计6月29-30日房山、大兴、延庆3区风雹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8亿元。
入汛以来,预警准确率和提前量上新台阶。

信息发布及时性和覆盖面飞跃提升。其中高影响天气信息获取更便利。优化发展了“气象北京”官方微博、微信、“北京服务您”出行预警等新媒体服务,大幅增加气象服务信息的可获取性。
创新科普形式主动应对舆情。积极与宣传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沟通互动,加强策划宣传,利用新闻媒体强化舆论引导。及时与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防汛办联系沟通,在“7.20”特大暴雨,8月2日至5日持续闷热天气以及短时雷阵雨天气时共计8次向驻京新闻媒体提供新闻通稿,向社会主动发声。特别是在“7.20”特大暴雨中,有近80家驻京新闻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通过北京市“两微一端”矩阵及时开展气象科普宣传,采用腾讯大燕网专题全程推送、@北京发布等多种传播方式推送“气象北京”视频直播微访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