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电影制作过程中资金链断裂,抢滩春节档时间有限等恶劣条件下,美术总监傅鸫和他的团队,完成了10亿票房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以下简称《大闹天宫》)制作。虽然票房大获全胜,但也听到了褒贬不同的声音,留下了遗憾。续作《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下简称《三打》)一启动,他知道“报仇”的时候到了,“我们想证明自己真正的制作能力。”这次,他将给观众展开一个与中原风格截然不同的,异域化的西游世界。
设计理念:视觉陌生化 营造异域情调
《三打》和《大闹天宫》的最大不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傅鸫表示虽然这次的整体场景上更加复杂,但没有上一部做得那么纠结。《大闹天宫》剧情主要是在天宫中展开的,美术设计上偏向反重力、飘逸的定位,可以参考的设计灵感有限,需要虚构的场景和道具非常多,无形中增加了难度。
《三打》在《西游记》原著中就是发生在地上的故事,所以傅鸫这次决定把美术设计重心落到地上,走实的路线。在和导演和编剧反复的沟通后,傅鸫确定了“陌生感”的主要视觉方向,营造出和中原地区与众不同的异国情调,主要是以唐僧师徒四人取经途中途径看到的中亚的风土人情,因此影片的主要色彩基调是鲜艳的、明亮的。设计过程参考了与借鉴了波斯、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居住环境、生活场所和道具等元素。
(白骨精波月洞全景概念图)场景设计云海西国
(云海西国全景概念图)
云海西国参考了中亚国家的元素,为此,傅鸫专程去了纽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ps:就是《博物馆奇妙夜》的那个博物馆哦!)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专门去看了中亚地区生活必需品、服饰包括道具,波斯、阿拉伯文化的几乎所有的设计,这些是设计云海西国的主要灵感来源之一。
(云海西国侧面全景概念图)另一个有直接参考意义的来源是19世纪初期的东方主义油画。当时有一批画家去到阿拉伯,油画风景非常写实,东方主义时期油画直接展现了当时阿拉伯世界生活场景。比如街市上摊贩买卖东西,甚至人口贩卖;有宫廷场景,像国王会见群臣;此外还有一些生活的边边角角,比如阿拉伯的男人坐正在地毯上查看自己的刀是否锋利,这样对中原地区的百姓而言的稀罕的场景,是本片陈设跟造型设计灵感的来源。
(东方主义油画)
(云海西国街道概念图)
(云海西国街道概念图)当一切看似准备就绪时,他们碰上了一个大难题:没有合适的棚可以使用!由于其他剧组的进驻,团队被迫离开了熟悉的中影的摄影棚,北京的周围也没有符合要求的摄影棚。制片人建议他们去无锡的影视基地。一开始他们是拒绝的,当地的水浒城、三国城对观众太熟悉了,和设想中的“陌生感”并不相符。
(云海西国王城大门)
来到无锡后,剧组意外发现无锡蠡湖旁边有个废弃了二十年的亚洲城,这个公园的风格,正巧是中亚地区的风格,虽然做的很粗糙,但对傅鸫和团队来说是因祸得福,这样的地方正是他想要的。
(无锡亚洲城公园荒废20年)
(概念图与实景对比)
(概念图与实景对比)
(概念图与实景对比)后来了解到这片场地曾是《京城81号》其中一个主场景拍摄地。无锡不论从棚还是从外景地,以及周围的自然风貌,都超出团队预期,云海西国的场景就在原有的坯子上重新建造。
(云海西国走廊建造过程)



















● 白虎岭阳光密林和五行山前树林








白骨精角色设计忠实于原著,从配饰到使用的白骨双剑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同时借鉴了《普罗米修斯》《异形》等现代元素,服饰颜色体现出内心不同状态的写照。





唐僧唐僧相比较之前版本的“圣僧”形象,这一次的故事更像是一个小和尚的成长史,从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变成一个真正的信仰者。在造型方面为了能更具有舞台感,唐僧的几套服装舍弃了观众传统印象中的“红色袈裟”,也没有黄色的衬衣,取而代之的是一身“蓝装”,表现唐僧的涉世未深。
蛇妖、蝙蝠妖、箭猪妖



一千人心中可能会有一千种西游,傅鸫认为“我们想要的就是一种”大西游”的概念。”在经典的内核之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展开了更广阔的视角,重新诠释一个传统与创新并存的“西游”。
人物简介:
傅鸫,中国北京人。七零后国内重要的电影美术师。早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后赴法国学习舞台美术及电影摄影,获硕士学位。电影美术作品包括《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两个傻瓜的荒唐事》《高兴》《魔侠传之唐吉可德》《隔窗有眼》等。善于把控电影的整体视觉风格。近期开始转向导演方向,自编自导的几个电影项目正在筹备中。
2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