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5-01-23 07:58:3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工作室-论文 | 
浅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李庄小学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为一体, 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 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的引发课程的变革, 但是促进课程改革的有利条件,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才使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 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这是新课改的中心要求,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之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特别是电化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更加重要。信息技术作为学科重要辅助工具,对师生解决学科上的难点和重点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有提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更有效地传递知识和经验。
一、信息技术如何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灵魂在课堂,教师的价值也在课堂”。
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回归课堂,立足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手段.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无疑会成为教师课堂上最有力的武器。它不仅可以美化课堂,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促进知识的传播,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然而教师要想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课堂上发挥淋漓尽致,教师应该基本的了解信息技术,掌握用它的时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适时地为教学服务。由于学科的性质的不同,可能课堂教学所达到的目的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的运用的时机有个准确的把握,以保证信息技术在不同性质的课堂教学中所起的效果是最佳的。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出现在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为新课创设理想的情景,且学生对所要引入的知识有足够的兴趣,并且能为以后的教学做最理想的铺垫,这时可以尝试使用;其次,为了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而这样的教学环节用我们普通的教学手段解决起来困难,不形象、不直观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借助这方面的力量;最后,为了对文本知识的延伸,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大致的概括,需要用到这样必要的手段。
二、如何让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模拟各类情境,综合运用图象、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可以主观而又直观的概念,从而吸引学生,学生更容易接受。但是,它毕竟是一种为解决教学服务的工具,它的应用往往是解决常规教学中的学生较难理解、不熟悉、缺少感性认识等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教师用笔写教案,现在教师不仅会用电脑写教案,还要把教案改编成多媒体课件脚本,然后根据课件脚本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就是教师的学习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过程。做一个课件并不是容易的,一个课件要凝聚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操作的基本功等。在多媒体技术应用实践中,教师不仅制作课件的技术越来越熟练,而也相应提高电脑知识水平,并能处理简单的电脑技术问题,所以现在我校的教师不仅是会教学有经验的教师,还是一个会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先进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教师。
 
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难点往往出现在如何解决学科重难点的方法上,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但对于何种方法、何种有效地契机来为教学服务,缺少应有的经验,而这也不是简单的通过资源共享实现的,虽说教师间的合作可能有所缓解,但毕竟不是教师本身所应达到的。教师不能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适时地有针对性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而这一点,往往体现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对文本的预设上,既突出表现在备课的环节上。由于自身素质和客观原因,教师不可能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解决课堂的重难点的方法上就有局限性,即使教师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也可能放弃。
例如: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自己也要煞费苦心。像钟绍春主任说的那样,多角度的去观察双龙洞是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让学生观察现实实物是不现实的,那么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无疑会成为最好的解决办法。虽然当时条件的不允许,我们地处乡村,不可能了解到双龙洞的“真面目”,为了更好的教学,通过网上搜集图片、加工、整合,来让学生观察,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如何辅助学生的学习。
课程改革提出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不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教学资源的再现,而应该是教师的教育与学生资源再现的综合利用,是一种更有效地教育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课堂上的外延,是课后与课堂上的互补,是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专业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现在大多数的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往往只是在课堂上简单的演示,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教师为了不让学生影响自己的教学程序,自己本身就成了信息技术的主体者,这与教学的客观规律是相违背的。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有人的因素,就有不可预测性,课堂上总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利用多媒体等条件精心设计的环节,就因为学生突然生成的问题而被迫终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只备了课,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新课程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研究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多重身份。积极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活跃师生关系,如通过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教师可以在网上布置作业、网上批改作业,网上答题等形式进行课后辅导,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设置在线讨论,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共享学习成果。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