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520马英九就职演说邹振东杂谈 |
520,會傳來什麼聲音?
人們關注它,不僅是好奇,也是期待。有人提醒馬英九,他的聽眾不僅有2300萬,也有13億。我想說的是,他還有更多的聽眾。中華民族是最有歷史感的民族,我們常常和列祖列宗進行對話,要記住,在任何一個重要時刻,不僅有當代人在現場,還有歷史在傾聽。
——這一天,我希望聽到謙卑的聲音。希望馬英九的目光能夠越過自己的支持者,看到其他的族群。一個只會向支持者喊話的人,只能是相互取悅或相互取暖。我希望從馬英九口中,能夠傳出一個特別群體的聲音,沒錯,我說的就是「無感族」。
馬英九必須反思自己第一個任期,為什麼有那麼漂亮的數據,卻落得那麼多人的無感?無感不是惡感,也不是反感,而是感受不到,這些無感族中,即便有相當多人最終還是投了馬英九的票,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對馬英九有特別的好感,而是另外的人帶給了他們更為恐懼的不安全感,在無感和不安全感之間,他們糾結著進行選擇。
我希望520馬英九能夠承諾:在未來四年,他將致力於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紅利讓每一個人分享,特別是讓底層人民能夠感受到領導人的決策與引領所帶來的好處。這個好處應該如此明顯,就像大陸人民感受到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所帶來的好處那樣真實可感。只有這樣,未來站起來力挺馬英九的就不僅僅有王雪紅這樣的大企業主,還有更多引車賣漿的民眾。只有這樣的民眾越來越多,馬英九的聲音才能傳播更遠。
這些無感族並不是沒有聲音,只是這些聲音只有通過類似「佔領華爾街」的活動,才能得到關注,而領導人只有用謙卑的身段,低下頭來,才能夠聽得見。我想像馬英九能夠這樣來解釋他名字的的「九」:未來四年,他將把更多的呵護和關注投入到那些最容易被1%剝奪的99%,確保讓台灣99%的人能夠切實改善生活,享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的更多好康。
——這一天,我希望聽到長期被沉默的聲音,比如「我是中國人」。在威權時代,「我是台灣人」曾經長期被沉默,如今「我是中國人」反過來又被沉默。近年來的各次民調,儘管在民粹的操弄下,認同「我是中國人」的並非多數,但也絕不是極少數。可是,反映在媒體和政治人物的聲音上,「我是中國人」的聲音卻遠遠低過民調的比例。證明「我是中國人」在台灣成為被刻意迴避和妖魔化的符號。
2008年,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就沒有大膽喊出「我是中國人」,在選前的論辯中,馬英九在謝長廷的步步緊逼下,也只是用「中華民國的國民」來代替「我是中國人」的提法。身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台灣人民竟然不敢大聲說出「我是中國人」,可見台灣社會被民粹操弄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二十多年前,蔣經國一句「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感動了多少台灣民眾;十多年前李登輝儘管欺世盜名,也不得不說出:「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為什麼到今天,「我是中國人」就讓政治人物唯恐避之不及呢?2012年的520,馬英九可不可以重新大膽地喊出「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重新確認台灣人民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文化認同和身份歸屬呢?
重新建構「愛台灣」
——這一天,我希望聽到自信的聲音,比如「愛台灣」。輿論是有海拔的,輿論的議題有著海拔高度的區別。目前,高居台灣輿論頂峰的就是愛台灣議題。即便是民主自由這樣的輿論高峰,其海拔也無法望其項背。愛台灣,無人可以質疑,也無人敢於質疑,作為一名台灣人,誰能質疑愛台灣呢?但「愛台灣」,不是某個政黨或者某些人的專利,它作為台灣輿論的珠穆朗瑪峰,是一切想有作為的人不能放棄的輿論制高點。
曾幾何時,台灣內部,政黨和政治人物害怕和大陸沾上邊,否則就會被扣上「賣台」的帽子。無比荒唐的是,國民黨一和大陸進行交流,就被民進黨質疑賣台;而民進黨如果自己提出和大陸對話,國民黨卻幾乎從來不質疑它會不會賣台。我希望馬英九520講話,不僅真誠、自信地表達對台灣的愛,而且重新建構「愛台灣」的內涵和外延。告訴人們,貪腐就是賣台;讓台灣空轉就是賣台;而一個好政策能夠讓阿里山的阿嬤可以每天多賣兩百個茶葉蛋,就是愛台灣;能夠讓台灣水果更多賣到大陸,並且減下來的稅負真正惠及到果農,就是愛台灣;能夠把金元外交省下來的錢真正還給民生,就是愛台灣;能夠讓台灣民眾獲得更多免簽待遇,就是愛台灣……一句話,真正讓台灣老百姓「有尊嚴、有安全、有賺頭、有奔頭、不打仗」就是愛台灣。
——這一天,我希望聽到勇敢的聲音,比如論及「統一」。我不是不切實際地幻想馬英九會宣佈兩岸走向統一,而是希望馬英九有勇氣直面「統一」這個議題。要知道,就連李登輝在1996年520就職演說時,都能夠6度提到「統一」、7次提到「中華民族」、12次自稱是「中國人」。為什麼才十幾年,「統一」的議題在台灣就變成洪水猛獸了呢?人們越是擔心「統一」的議題會遭遇爭議,說明越是應該有人,特別是像馬英九這樣的政治人物勇於回應「統一」的議題。
——這一天,我希望聽到正確的聲音,比如呼籲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我在《2012台灣大選復盤》一文,曾經批評馬英九在台灣大選關鍵時刻,將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寫入「黃金十年」遠景規劃之中,是一個在錯誤的時間點拋出的「正確」議題。正確的聲音不僅要內容正確,而且要選擇正確的時間地點,否則,再正確的內容也是錯誤的議題。
當時馬英九最重要的任務是打贏選戰,只有勝選,你才有資格推動「兩岸和平協議」,在選前,挑起極具震盪性的話題,從而讓對手從深陷農舍風波危機中轉移話題,無論如何不是明智的選擇。如今,討論「兩岸和平協議」的時機已經成熟,現在人們最擔心的是出現這樣的弔詭現象:在最不應該討論「兩岸和平協議」的時候,馬英九突然拋出這個議題;而在最有條件呼籲「兩岸簽訂和平協議」的時機,馬英九卻選擇放棄。
開創一個新時代
——這一天,我希望聽到偉大的聲音。對於政治人物來說,「成功」屬於那些可以抓得住民意的人,但只有不僅抓得住今天的民意,而且引領未來民意的人,才能稱得上「偉大。「成功」只需要順應時代,而「偉大」則必須開創一個新的時代。「不獨不統不武」,或許是今天台灣的主流民意,但如果馬英九在520仍然只是在重複這個聲音,那他就只是在重複一個舊的時代,只有抓住民意的走向,提出進一步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富有想像力的頂層設計,明確定義一個中國框架下的兩岸關係,呼籲建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生命共同體,推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線圖,馬英九的聲音才能夠從當下穿越歷史。
我不同意有觀點說馬英九的520講話要少講一點願景,我恰恰認為,一個幾千字的講話,最可貴的就是向人們描述領導人的願景,從而凝聚共識,吹響號角。至於執行層面那是後來的行政團隊的事。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告訴人們方向,而偉大的領導者一定有「偉大的聲音」,屬於那個時代,又超越那個時代。
這是一個需要偉大聲音並且可以產生偉大聲音的時代,目前,唯一的疑問就是,發出偉大聲音的人,會是馬英九嗎?會在2012年5月20號嗎?
(本文发表在2012年4月30日台湾《旺报》“马英九如何写就职演说”专栏)
前一篇:可不可以放过孩子的头发
后一篇:谁在陪我们的父亲母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