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少动多静,保持心性清宁!

标签:
健康家居 |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明天就是小暑了,各位小伙伴准备好迎接酷热的天气了吗?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7月7日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小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今天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暑养生的小事。
饮食:以清淡为主
从小暑开始到大暑,天气会越来越热,天热,很多人都会感到食欲不振。小暑时节,饮食以清淡为主。但不等于追求饮食的绝对清、素,只吃蔬菜、瓜果。最重要的是注意营养均衡,因为炎热使人的代谢能力相对变差。任何一种营养物质都要适量摄入,为了清淡不沾荤腥只能让人抗高温和疾病的能力下降。如果胃口不好,可以多吃点 “苦”,苦瓜、芹菜等,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的作用。同时,饮食要有节制,应侧重健脾、消暑、化湿,菜肴要做得清淡爽口。
起居:少动多静
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中医理论,小暑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高温天气下,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脏器的供氧力明显变弱,一定要注意养“心”。起居有常,适当运动,多静养。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并利用午睡弥补夜晚睡眠之不足。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夏季人体能量消耗很大,运动时更要控制好强度。运动后别用冷饮降温。
另外,盛夏最易发生的就是中暑。中暑主要是因为气温高、所处环境通风条件差,体热来不及向外发散所致。平时要注意多喝水,少外出以避暑气。
情绪:心态平和
中医“四季养生”的理论认为夏属火,通心,人容易烦躁不安,出现疲劳、胸闷、睡眠不好、头痛、心悸等症状。而从现代医学角度解释,人体温度过高,容易引起内分泌改变和心态不稳定,让人感到烦躁不安、思维紊乱,易激惹、易怒甚至行为失常等,表现为失眠、健忘、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等。
但夏季也是最适合养心的季节。怎样才能养心,做到心绪平静呢?有规律的作息可以安定情绪。如果失眠,可以在仰卧或侧卧时,放松全身肌肉,或者注意腹部呼吸的起伏,排除杂念后,心静了自然就可以安然入睡。进入高温炎热的天气后,要养成不抽烟、少喝酒、适当控制体重、优化饮食结构等生活习惯,保持平和、快乐的心态。
防病:严防心力衰竭
进入高温天气,“内心脆弱”者更会面临着突然心衰的可能。高温天气一定要养好自己的“心”。心衰通常是由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进入高温天气,由于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脏器的供氧能力明显减低,不少“内心脆弱”者就会引发心衰,患者最初可表现为活动后气短;此后随着病情的加重,对活动的耐受力也越来越差;到晚期,病人只能卧床休息。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易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所以说,进入高温天气一定要注意养“心”。
最后小编提醒一下大家,小暑时的天气已经很热,如果强烈的阳光照射过久,红外线会使人的大脑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就容易发生中暑。所以各位在户外的小伙伴一定要注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