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熹的教育思想

(2013-12-09 11:26:49)
分类: 校长视野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 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二、论小学大学教育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他说:古者小学已自养得小儿子这里定,已自是圣贤坯璞了。同时指出,蒙养弗端,长益浮靡,若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础,长大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再要弥补,就极为困难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因而,他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在朱熹看来,小学儿童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很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而一旦接受了某种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就会遇到抵触。因而,必须先入为主,及早进行教育,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使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其次,要求形氛生动,能激发兴趣。朱熹接受程颐等前辈学者的思想,认为在对小学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力求形象、生动,以激发其兴趣,使之乐于接受。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广泛地从经传史籍以及其他论著中采集有关忠君、孝宗、事长、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训诫诗、故事等,编成《小学》一书,作为儿童教育用书,广为流传,产生了重要影响。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大学教育任务也与小学教育不同。小学教育是培养圣贤坯璞,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再进一步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他写道: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  
    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重视自学。他曾对学生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在教师指导下重视学生的自学与研究,确是大学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不囿门户之见,进行不同学术观点之间交流的做法,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美谈。  
    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具体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所作的教育阶段的划分,并不是像薰莸冰炭那样截然对立。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鲜内容。  
三、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土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像离群的游骑,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立志  
    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  
    因此,他要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目标,能一味向前,何患不进。如果不立志,则目标不明确,前进就没有动力,直是无著力处,他说: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又说: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  
    ()居敬      
    朱熹强调居敬  
    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还说:敬之一字,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者不由乎此,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由此可见,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存养  
    所谓存养就是存心养性的简称。  
   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从另一方面来说,存养又是为了不使本心丧失。圣贤干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同时,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是为了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省察  
    是反省,是检察。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的意思。朱熹认为一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应当无时不省察。在他看来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因此,为了使人心不沦于亡,做事不陷于恶,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这一见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强调防微杜渐,同时又重视纠失于后。  
    ()力行  
    朱熹十分重视力行  
    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是要求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朱熹的这些见解,已经触及到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行动接受道德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等这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  
    朱熹的上述见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至今仍有可供借鉴之处。  
    总之,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丘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认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不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点,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时期教育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