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国产手机 |
华为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358亿元(约合217.4亿美元),同比增长18.3%,预测到2018年,公司将实现700亿美元销售收入。那时,华为将是一个巨型集团。
而最近,有关华为的报道都很振奋人心,不仅传统电信设备业务仍在成长,终端与企业业务更是高歌猛进,海外市场频传捷报。但华为教父任正非对成绩总是轻描淡写,一直告诫员工,危机意识不能丢。
华为进入欧洲市场时,欧洲人将华为当作是一家骗子公司,不给华为半点机会。
当时,荷兰有4家运营商,最小的一家叫Telfort,它购买了一张3G牌照,准备建网。但它遇到了一个一筹莫展的难题——机房空间很小,摆不下第二台机柜。那时,Telfort采用的全网设备都是诺基亚提供的。
Telfort找到诺基亚:“能不能给我们开发一种小型机柜,以便我们的3G机柜也能放置进去。”诺基亚说:“不好意思,我们没有这种产品。单独给你们开发规模又太小。”
2003年,Telfort在快要破产的情况下,遇到了华为。据悉,华为在欧洲的拓展团队听说这件事后,特意上门拜访,打探对方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Telfort当时也不相信华为,只不过自己走投无路,把死马当活马医,才没有拒绝华为。
Telfort对此半信半疑:“你们说得这么好听,基站说分就能分,说合就能合吗?”
凭此,华为进入欧洲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然而,无论是欧洲的运营商,还是欧洲的媒体,都不看好华为。亲身经历过这一切的邵洋(现华为消费者BG营销副总裁)回忆,“当时有一篇报道说,华为进欧洲,就像山本五十六攻击珍珠港一样,必将自取灭亡。”
拿下订单那天,他号啕大哭,以致于余承东都担心,他的神经是不是出了问题。
荷兰皇家电信的逻辑很简单——无线网络不是你的设备做得漂亮就可以,关键得有用户,很多人用起来不出问题。所以,它没有给华为分布式基站的试验机会,认为是一个冒险。
经历这次沉重打击,华为在欧洲市场的拓展又耽搁了两年。2006年,当时世界第一大运营商沃达丰遇到一个困难,它在西班牙的主网,竞争不过当地龙头Telefonica。这时,沃达丰想到了华为的分布式基站。
华为也知道,一旦沃达丰否决了华为的分布式基站,今后在欧洲就再也没人相信华为了。不成功,便成仁。
此后,华为逐渐进入欧洲客户的认知,在欧洲市场慢慢打开局面。
这一发明,让华为抓住了缝隙市场,并在欧洲捅出了一道口子。到了2007年,华为在行业内获得了不错的位置,靠分布式基站陆陆续续斩获大单
用与爱立信完全不一致的架构,去做革命性的产品升级换代,这条路之前没有人走过。
答案是同样不能做——因为有很多技术风险无法克服。
华为当时将项目分为三个标:技术标(技术排名)、服务标(交互工程方面)、商务标(性价比)。华为自信地认为,SingleRAN在技术上的优势太明显。当时的基站要插板,爱立信插12块板,华为只需插3块板。
来自:CN314智能网 http://www.cn3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