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绯闻”
(2011-12-20 12:34:33)
午休时间,教室里面,同学们在安安静静地听讲,写着作业;
教室外面的走廊上,儿子一个女同学在说着什么。我在边上远远的看着,那个女生在说着什么,儿子望着她,轻轻的摇着头。有些教室里已三两探出头来,好奇的张望着。有的熟点的同学,围在身边,问着什么。
看着这一切,觉得很好笑,突发奇想:会不会有人误会他们在“早恋”?家长都找学校来了过!
实情全然无关。
前几天儿子为了精心做个手工,查了很多资料,晚上做到很晚,终于大功告成要交给老师,没想到课间休息时,给同学毁掉了。
儿子在班上成绩优异,表现良好,但不是那种出众的,不惹事,平时话也少,老师对他的印象也不是太好,可能是不喜欢这种类型的吧。儿子一直默默地努力着,毫不
气馁,有时在学校受了委曲也不跟我说的,一般的情况我也不去过问,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他,接受他,让他学会面对挫折吧。
这次是参赛,我明知他的水平连预赛都不会通过,见他这么认真,很有信心的样子,很欣慰,自然给了他绝对的支持。
而对方,简直是个“十项全能”:作文、写字、画画、手抄报、黑板报,手工、功课更不在话下,门门第一,与我儿子相比,简直不在一个级别。(不过上次大考没发挥好,比我儿子差了好几分)。
本来儿子没有跟我说这件事,是女儿告诉我的,我向儿子了解了情况,并征询他的意思:希望我为他做些什么?要不要去学校一趟,向老师了解更清楚,并解释这件事的原委:不是儿子自己不珍惜作品,同学间打闹也是有的,毁掉别人作业的学生要为此负起责任。
老师面对这两个学生如何处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在我去了学校时,老师还不知儿子的作品是谁弄坏了,只是简单的宣布儿子的作品作废了。老师言下之意:反正我儿子不会得奖,作品又弄坏了,就不用参加了。
儿子希望我去学校一趟,并要求对方向他道歉。
儿子一直是宽容的,平时有同学借了学习用品或是钱,都不要求人家还的。曾有同学来家玩,放在楼下的自行车给偷了,他怕那同学回家被责骂,拿出自己的零用钱给他---可能是想做些补偿吧,虽然方式有点可笑,对一个四年级的孩子,他又能做些什么呢?有次他借钱给同学,还不要人家还,人家家长都来学校要还钱给他,他就是不要,问他为什么,他说人家家里困难,怕还了增加别人的负担----多么单纯的理由。他每天带很多的笔和本子,防止同学没有用的向他借,借出的学习用品也不要人家还,有些坏了就坏了,也没要求人家赔。或许这是他寻求友谊的一种方式,虽然他的善良往往不被人理解,被人当成“傻”。
这件事他有自己的主见,只是不知道怎么去做,只有我出马了。
利用学校午间休息的时间,我找到老师。先闲聊了几句,然后提到了这件事。老师说起来还生气,说别人都交了,就他不交,然后交上来还是坏的。我说是怎么弄坏的
呢?老师说她也不知道。我看老师不想弄清楚这件事,有包庇该学生之嫌,就打算自己去教室。老师也往教室走,说是有课,我就说听女儿说是某同学弄坏的,我想
去问问,老师也同意了。
到了教室,老师叫出了那个同学,(当时儿子倒垃圾去了)当我的面了解了事情的经过,那同学涨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了个大概。老师说:“你怎么能这样呢?说不定万一得了奖,你弄坏了不是就得不成奖了?”不痛不痒地批评了几句,就想就此算了。
我听着很不是滋味,很真诚地对那同学说:“你知道吗?为了这件作品,他找资料到半夜11点多,做得很认真,也很努力。虽然他做得不够好,肯定不会得奖,但这是他用心做出来的,你弄坏了,他以后还有没有信心这样努力呢?”那同学无言。我对老师说:“我想叫儿子也出来,听听他的想法,可以吗?”老师同意了,就去上课了。
我找到儿子,那个同学还是把事情解释了一遍,说是不知道那是要交的。我儿子说,他说了是有用的,要交给老师的。那同学继续推托,我对那同学说:“他为了做好这件作品,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晚上做得很迟,结果被你弄坏了,令他很难过,这件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那同学犹豫着,不知怎么说。我说:“那如果是你自己用心做的东西,被人弄坏了,你是什么感受?”
她说:“我会觉得前功尽弃。”
我说:“是啊,他也是这样想,所以你希望就此事对他说什么呢?”
她还是不能开口,我对儿子说:“你希望同学对你说什么?”
儿子很明确:“我希望你向我道歉。”
那同学张口,闭口,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嘻嘻哈哈做着鬼脸。儿子一直站在那里看着她,不为所动。后来她只好说:“阿姨,你能不能站远点?”
我说:那到那边角落里吧,也不影响别人上课。
这样就出现了前面的一幕。
后来我等了好久,终于两人走了过来,儿子说:她向我道歉了。她还说这是她平生第一次向人说对不起,很难开口。
过了几天,我问孩子: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态度有没不同?他说没有,跟以前一样。我就放心了
总结:
1、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段的鼓励和支持,有时不经意的一件事或一句话,对孩子的影响至大;
2、不在于他得到什么奖项,努力的过程令他学会成长。
3、仔细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并接纳;
4、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予以支持;
5、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少用指责批评的方式。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