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加督导评估工作的收获和体会

(2016-12-20 17:22:55)
标签:

教育

分类: 康庄小学

                                                 参加督导评估工作的收获和体会

                                                                                      康庄小学  段亚莉

      1214日,在佃庄中心校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四人到福民巷及寇店镇的四所学校进行课改督导、评估,确切地说,应是学习、交流。三天的时间,我们收获很多,现与大家分享:

      一、导学案的使用

1、教师精心梳理单元知识点,引导学生类比归纳。福民巷小学郭亚清老师第三模块的教学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标杆课。从单元主题---中华文化引入,通过复习精读课文中典型人物“孔子”的学习内容,自然导入本节课的三个人物。然后抓住每篇文章的中心句、关键词进行品析、朗读、深化、拓展,进而类比归纳人物传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整个课堂并不像有些老师所说的导学案的使用使语文课堂程式化,语文味儿还是很浓的。这和福民巷小学注重教研是分不开的,也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挑战,需要教师能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提升。(困惑:虽然老师已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提炼,抓中心句和关键词教学,但整节课的内容还是感觉有点多,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略读教学应该“略”到何种程度,还有待我们去探索。)

2、灵活使用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学的工具,只有符合学情才能实用、高效。刘李小学的郭林艳老师是活用导学案的典范,她能根据导学案的模式、单元主题和本班学生的学情设计符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导学案,而且围绕逐次出示的两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交流感悟、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清晰板书两目标的内容,使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完成导学案的教学任务。

二、夯实基础知识

1、制定预习单。第三代导学案更多地要求学生课外自学字、词、课文主要内容等基础知识。对于刚刚起步的我们来说,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寇店实验小学、和谐小学的教师研讨制定出本校统一的预习单,让学生逐课掌握生字、词语、课文内容、学习资料等,老师检查、批改,校长定期抽查。

2、测试落实基础知识。定期开展百字百分赛、百题百分赛、百词百分赛。

三、课外阅读的落实

1、阅读方法的引领。同步阅读的完成,我们一般都放在课外,学生一般只是肤浅地认读。刘李小学的刘妲老师在一节课内完美完成了4篇童话的略读。教师通过梯度引领,由简单的判断题、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到美句诵读、喜欢的任务、句段的仿写,教给学生课外阅读要完成的内容与方法。

2、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五龙小学的王静阁老师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兴趣,坚持进行绘本教学。一年半的时间,所教的二年级学生已学完课外的15本绘本。教师精心准备微课,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并围绕学生提出的多个问题解疑。师生的朗读能力也让人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整节课竟没听出视频是老师自己录的音;二年级的小学生在不太认识省略号的情况下为同学纠错:“xx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六个点儿那儿应该停顿三秒钟……”

3、课外阅读的落实。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离不开阅读测试、评价的督促。寇店实验小学的老师们通过多种类型的题,进行同步阅读测试、课外阅读测试,落实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效果良好。

四、书写习惯的培养

1、有效指导。福民巷小学在这一方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教师从最基础的笔画入手,示范、练习,进而间架结构,通过长期的坚持,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激励机制。除了班级的展示、评价,教师采用“班长、排长、连长……”晋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五、家校沟通

1、教给家长辅导孩子的方法。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在学生自主预习中,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和谐小学的教师通过微信、多次召开家长会,告诉家长孩子在预习中要完成的内容及注意事项,并表扬表现好的家长,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进步。

2、激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福民巷的老师批改学生日记的时候,采用内容分+家长批改分的形式,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家长也积极参与其中,有一个学生家长批改孩子的日记,批语竟达一页之多,令人叹服。

三天的交流、学习虽然辛苦,但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相信我们只要能够不忘初心,多学习、勤钻研、敢创新,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万紫千红总是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