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郝丹丹 《蒹葭》课堂实录

(2016-04-24 15:02:22)

《蒹葭》课堂实录

伊滨区郝丹丹

诗歌教学要重视朗读,以读促讲,这已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普遍共识,但真正做到,实属不易。而华南实验学校周豪老师执教的《蒹葭》一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

伴随着邓丽君的甜美的歌声《在水一方》,师生进行了简单的课前交流:蒹葭就是芦苇,有同学见过蒹葭吗?生长在什么地方? 上课之后,没有冗长华美的导入,直接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评点过后,周老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并抛出问题:你发现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同学们的发言并不完整、准确,但周老师都予以肯定并补充: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这是课堂的第一个环节,让同学们对诗歌有了一个整体结构上的初步认识。

接着,周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走近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由此引入了学生对诗歌画面的描述。一位同学立刻说自己依稀看到了茂盛的芦苇。周老师就请他读出芦苇的茂盛和广阔,很自然的进行了朗读的指导,特别指出苍苍二字应该声音延长,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已经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芦苇丛的浩荡无际,并读出苍苍的字面意思。接着老师给出类似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让同学们进行朗读练习。我觉得这一环节,既教给了同学们朗读诗歌的方法,又进一步使同学们认识到诗歌重章叠句的特点。接着,周老师继续追问:除了看到蒹葭,还看到了什么?转入对诗歌的第二个重要意象伊人的简单分析。

然后周老师抛出了品读诗歌的第二个主问题:再读这首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周老师预设了第一小节中的两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两句带学生体会主人公初见伊人时的欣喜兴奋,追寻而不得时的惆怅落寞和遗憾,此时学生们已经发现,诗歌中的主人公追随伊人的脚步是艰辛的。此时,周老师出示诗歌中类似的其它两个句子: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苦苦追寻的不易并指导朗读:同学们,我们仿佛能够听到主人公划船时的喘息声啊!带着这种情感,让同学们再读这几句诗!

此时老师话锋一转:同学吗?你们觉得主人公一共追寻了几次?六次?无数次?那你感受到了主人公的什么?此时,同学们已深切体会到主人公的执著,坚持不懈,百折不挠。我想,此时正是学生们情感的兴奋点,周老师适时的让全班同学全体起立,师生合作读课文向主人公致敬,更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此时学生们无比激动,感慨万千。周老师追问了一句,那么文中的主人公仅仅是在追求伊人吗?然后适时出示资料(朱熹的话)助读,学生们对主旨的把握立刻水到渠成:所谓伊人,是指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的理想。 最后,周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师生共勉。这节课在听课师生的无限回味中戛然而止。

 听周老师讲课,真的是一种享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