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2014-09-12 13:53:06)
标签:
教育 |
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出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现在欧美等国家都提倡将孩子的体育活动时间增加一小时,这说明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身心发展中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了。在小学阶段,孩子依靠课程和有效的教学设施有尝试各类运动项目的机会。他们尽情地享受运动乐趣,学习新的技能,进行集体练习,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要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就要做到下面几点。
一、要培养小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
在做课间操时,有时会过多地强求孩子们认真做操,动作到位,结果是,好多孩子只有在老师看到他时会好好做一会儿,只要老师放松要求,他们的动作就松散涣漫。小学生最乐意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凡是主观上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就很难做好。所以,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应当从培养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一般地说,经常给学生讲名人锻炼身体的轶闻,与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等,都是促进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比如一边跳橡皮筋,一边教小学生们唱儿歌:又比如,让学生一边排队去做早操,一边唱儿歌:这样的锻炼会使孩子感到满身喜悦,身心都得到锻炼,同时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走好路队。当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发展和巩固后,老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加重体育锻炼的成分,增强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每个孩子都喜欢令人兴奋的体育运动,他们还希望在自己所参加的集体活动中显示出个人成就,这也就是孩子的一种表现欲。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学生这点,多在活动的设计中出新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现出属于自己的一项成就。
二、要教给小学生一些体育锻炼的常识
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才能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一是教给小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正确的练习。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二是要给孩子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地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三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如果年龄较小,应选择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四是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这些保证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让孩子有所了解。
三、小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化
小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班主任和家长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在制订计划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小学生的机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在制订计划时,在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还应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使小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只要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一定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