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勤司机—高铁的幕后英雄
(2014-03-26 09:36:10)
标签:
杂谈 |
地勤司机—高铁的幕后英雄
2014年3月4日晚上,冒着小雨,我来到了北京机务段动车组运用车间内外勤车队所在的动车段,近距离体验地勤司机的“夜战”。
到达南所,已经是下午18点多,此时正是南所地勤司机交接班的时候。第一次挤进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暑专运”。
任务量大,每天的作业量基本都在50组车左右。上夜班基本一夜不能合眼。每个夜班班长接电话都在400个左右。从一场派班室走到一场,两公里的路程,至少需要走15至20分钟,还必须克服大量蚊虫的叮咬……..这是我对南所工作环境的第一印象。
听完丙班内勤班长刘博的简单描述,我心里有些退缩,因为我最怕蚊子……仿佛看出了我的担心,刘班长递给我一瓶花露水,幽默地说:“反正来了,就好好体验一把,说不定会有其他的收获。”
南所地勤司机主要负责入库动车组的调车转线、转场、联检等工作。内外勤一共分甲、乙、丙三个班次,每个班的配员是8个人,但是面对每天至少50组列车的转线、转场等作业任务,工作的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这里大部分的地勤司机都是原来天津、石家庄、沧州、唐山、张家口等各个机务段的优秀乘务员。
“我们的地勤司机都是最优秀的,因为我们必须掌握各类车型的驾驶技术和性能,用一专多能形容我们的司机一点也不为过,遇到急难险重的临时任务,我们必须及时协调组织各个部门进行处理”。刘班长的言语中透着一股自豪之情。
说话的功夫,刘班长已经接了不下20个电话。
不一会儿,夜班地勤司机都已到岗,刚才还冷冷清清的出勤室现在犹如“过大集”一般熙熙攘攘,狭小的房间内挤满了人。忙而不乱,是师傅们给我最深的印象。不到十分钟的功夫,一个个整装完毕,等候指挥员的命令。
“铃铃铃····”
“你好,出勤室,380BL一场七道停放,可以安排地勤司机。”动车段调度楼的电话准时响起。
“老李,你去接这个车”,刘博开始“派工”。
“动车段调度楼,地勤司机已出发,20分钟后到位。”李班长第一时间向调度楼汇报。
“铃铃铃····”出勤室电话响起。
“刘班长,我已到达指定位置。”20分钟后,李师傅向出勤室汇报道。
“动车段调度楼,地勤司机已上车,可以正常作业。”刘班长又一次拿起电话向调度楼汇报。
据刘博介绍,平均一趟车就得接打至少4个电话来协调组织,50组车,100多列,平均每个夜班都会接打400多个电话。有的时候两部电话同时响起,场景真和打仗一样忙碌。
“老王,你去二场接车,这趟车就是转线作业,应该会很快”。
“喂,你好……”这部电话刚放下,那部电话又想起来。
电话声此起彼伏,出勤室灯火通明,人群熙熙攘攘,进进出出的师傅们络绎不绝,我知道这场“战役”刚刚拉开序幕。
35岁的刘博就像一个“大男孩”,和他聊天我能感受到他幽默、诙谐、乐观的心态和对岗位的忠诚。1986年至2009年,13年的津山线司机生涯,积累了丰富的行车经验,2009年调入动车组运用车间从事现在的工作。
“老刘,能回家一趟么,孩子又生病了。”刘博的电话里传出妻子的声音。
“等我休息的吧,现在回不去。”
类似这样的对话,他不知道与妻子重复了多少遍。
“那您为什么不回家,请假也可以回去啊。”
他点上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没办法,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一种无悔的人生。”说完这句话,我捕捉到刘班长眼角那一丝划过的泪水。让我清楚的感觉到,他的付出远远不止这些。
后来才知道,9岁大的孩子,患有眼病,因为他在北京上班不经常回家的缘故,妻子只能辞去原来的工作,在家当起了全职太太,安心的照顾孩子,照顾这个家。
“她原来家里有什么事第一时间都会给我打电话。”
顿了顿,继续说,“现在很少打,因为她知道,打了我也回去不,只能自己先处理,等我回去再说。”
他不后悔自己的选择,18年来他热爱火车司机工作,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意味着身上肩负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刘班长送给我的一句,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
夜班的师傅们陆续上岗了,手持台、强光手电、录音笔、IC卡、司机手帐等一系列资料检查完毕,穿好防护服、戴好安全帽。今天我跟随的地勤司机叫李国恩,顶着夜色向一场方向走去。
走在去往一场的小路上,两边草丛中蚊子的嗡嗡声不绝于耳,时不时就会和你零距离亲密。看到场内的动车犹如一条条“白龙”悄无声息的滑动着,时而鸣笛,时而停车,整个场内灯火通明,如同白昼一样,这时也是地勤司机最忙碌的时候。
远远望去,透过车窗,看到的却是车内人头攒动的景象,后来才知道,这是保洁人员在车内对出所的动车组做最后的清扫。
过道口的时候,突然看到场内很多条光束在左右不停的闪动。据李师傅介绍,晚上过道口必须用手电筒有左右照射,给运行中的动车一个信号,这叫做“安全互控”。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在作业。
“动车机械师收到请讲……”
“一场六道380B动车组打扫完毕……”场内电台的呼叫声不绝于耳。
经过20分钟的“徒步行军”,我们终于到了停放在一场七道的CRH380BL动车组前,进入司机室,将联检单、主控钥匙和本务司机互相确认后,我们正式开始了今天的工作。此时,已经是晚上20点多。
从他规范的手比眼看动作,我感觉到他像一位钢琴上的舞者。外观检查、手柄位置正确、CIR确认、ATP正确、输入车次号0D337、制动机试验正常····一切简洁明快输入完毕后。李师傅向动车段调度楼汇报:一场7道CRHB3806230L动车组具备转线条件。“D192信号白灯好了”。动车组以20km/h的速度缓缓向二场一道驶去。
看着他娴熟的驾驶技术,我心里不禁暗自佩服。这就是北京机务段的地勤司机,不论台前还是幕后,都是好样的。
“前方限速3公里,白灯好了”,动车组缓缓的驶入洗车库。洗车最重要的就是切换受电弓确认,如果切换弓失误,会造成“挑”弓,这样后果不堪设想。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动车组出库换端完毕,施加好停放制动。22:20分,李师傅拿起电台向调度楼汇报:“一场7道转二场14道转线完毕,停放制动施加好了,黄灯亮”。去调度楼交完钥匙,我们终于完成了一次转线作业。此时已是晚上22:40分。
从动车段调度楼出来,外面灯火通明。一列列动车组转线作业,一列列动车组缓慢进库,我们的地勤司机好像一名全副武装的士兵穿梭在各个型号的动车组之间,穿梭在各场之间。每一个车上的司机都是他的“战友”,此时只见李师傅向他的一个“战友”王建华打招呼,远远望去只见王建华回复了一个ok的手势后,迅速的进入了一列动车组的司机室。短短的一个手势,给了我心灵莫大的震撼,这是用无数个日日夜夜磨合出来的默契,更是用无数的汗水换来的信任,这种震撼的感觉在心里久久不能散去。
他只是动车组运用车间地勤司机中的一个缩影,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忠诚和责任。
回来的路上,天色已深,但是李师傅幽默诙谐的语言让我困意全无。今年49岁他,乐观的态度像个20来岁的孩子。
到了出勤室,已经是凌晨一点左右,无意中看见李师傅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药盒,自言自语道:“哎,我这脑子,今天又没按时吃药。这时刚从北京南站添乘回来的车队书记郭京伟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屋内,“老李,要是不舒服,就先歇会儿,别硬撑着。”
“没事,这点小事没事,我待会儿还有两对车呢,我自己能调节好,您放心吧”
出勤室依旧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地勤司机王建华一回来就把一大杯水喝了下去。
“唉呀妈呀,真是热死我了。”
指导司机杜建华,一进屋就赶紧跑到电脑面前,仿佛在找一组很重要的数据。
“杜导,休息会儿吧,不到两个小时,您都走了快8公里了。”
“没事,没事。”说完,拿上打印好的资料,又匆匆的向现场跑去。
据车队书记郭京伟介绍,目前南所面临任务重、人员紧、作业条件复杂等多方面的困难,地勤司机平均年龄在40多岁左右,任务车多的时候,有时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但是任务越重,大家的心越能凝聚到一块,这个时候你能从他们身上体会最深的就是团结、责任、忠诚。
刘博、李国恩两位师傅只是车队一个代表,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大家干得都是一样的活,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什么怨言都没有了。很朴素的一句话,却让人回味无穷。
选择一种职业,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适应就好。
“老李,任务来喽,一场8道转线。”
检查好装备,李师傅又一次赶赴了现场。看着夜色中李师傅远去的背影,给我留下的确是无尽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