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美丽乡村与乡村特色产品、产业

(2017-10-06 07:43:31)
标签:

时评

文化

分类: 理论研究、政策解读

河北美丽乡村建设与村民思想现代化

——美丽乡村与乡村特色产品、产业

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网宣专项)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WX20160207

 

乡村特色产品就是立足乡村所在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自然、人文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当地有市场竞争力的、能够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通过极具规模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树立产品品牌,提升农业产品的加功率和商品率,并提升当地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促进村域及地域经济的发展。在河北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发展乡村特色产品、产业,根据美丽乡村所在地的资源禀赋、文化特色等,面向市场选择和培育从属于乡村发展的产业和产品,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推进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促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实现。

一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产业发展经验

(一)龙头企业拉动模式

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专业合作或福分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从事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等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经营。改模式是当前应用最广的一种模式,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1.龙头企业自办农业产业基地

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雇佣本地劳动力,按照公司要求从事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其特点是企业投资大、收益高,能够获得较高质量并有保证的产品。

2.龙头企业扶持基地

龙头企业通过投资、参股、合同等形式,从生产、管理、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自办基地形式相比,企业投资相对较少。

3.龙头企业订单安排

龙头企业和农户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在资源、平等、互利的前提下,以订单、合同或协议为纽带,形成相对稳定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市场的扩大,“公司+农户”模式逐渐衍生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形式。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性模式

乡村特色产品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经济载体,近几年在我国国内得到了光放推广。其快速发展的组织基础离不开为专业农户服务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的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特别是近年来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群众为应对市场竞争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耨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元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民办性和合作性,基本特征是“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美丽乡村建设中,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品、产业,应积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当地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的比较效益。在一个村或者几个村、一个乡镇甚至一个县,研发或发展一些具有本地特色、带有地方民俗文化烙印的产品,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带动美丽乡村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使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名品变品牌、品牌变文化,真正成为河北美丽乡村的市场名片。

诸多实践证明,专业合作社使农村专业户、专业村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新生事物,也是乡村特色产品、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在不改变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解决了农民生产经营中信息、技术、资金、功效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有效抗御生产和市场风险,加快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最终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推动美丽乡村特色产品、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三)专业市场依托型模式

以专业市场或专业批发交易中心为依托,一头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一头联结消费中心,带动大批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和中介经营活动。这种类型以“专业市场+农户”最为常见。专业市场作为一个流通网络枢纽,引导当地农户,按照市场供求信息即价格信号,既是提供相应质量与数量的农产品。有些地区市场还扩充了服务功能,为农户提供技术、农资等服务。

(四)旅游文化主导型模式

充分利用专业村、专业乡镇和相遇的额旅游资源、文化积淀和区位优势,将地方创痛文化与农业功能结合,融合历史人文内涵、乡村建筑风格、现代社会背景,积极开发农游合一的产品及产业。

1.以民俗文化为主的工艺品

依托具有浓厚乡土田园风格的手工艺品(泥塑、简直、风筝等)作为主导产品发展乡村特色经济。同时,在产品工艺、质量、包装等方面进行规范,带动包装盒生产、原料开采以及产品运输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2.以饮食文化为主的农家乐

位于城镇郊区的村落,应抓住城郊休闲旅游的基于,向城市消费人口提供回归自然、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休闲旅游方式。

3.以景观文化为主的观光游

充分依托美丽乡村农田、山林、建筑、水域等独特风光吸引游客,发展集资源利用、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观光游形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以革命教育为主的红色游

在位于革命老区的村庄,结合为观光游客提供游览、住宿、餐饮等服务,依托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在发展特色经济,形成红色旅游线路的同时,开展相关红色纪念品经营,开辟能力乡村增收新途径。

二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特色产品、产业发展瓶颈

(一)基层组织管理和服务功能不完善

乡村特色产品、产业发展要求整存、整乡开展推进,乡村应提供组织、协调、管理等服务,凝聚各种生产要素,集中进行生产开发。随着经济上与社会的发展,以乡村为主体的统一经营层次逐渐弱化,大部分集体经济组织已经无法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担当相应责任,亦不能够充分适应美丽乡村特色产品、产业发展步伐。尤其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出现季节性短缺、农业生产能力降低等情况,继续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保障。目前,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备,在规划引导、信息发布、资金支撑、价格调控等宏观层面的服务尚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和农民需要。政府涉农服务部门往往未能及时提供公益性强、覆盖面广的基础服务,尤其在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产品检测、市场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社会化服务的确实制约了产业分化和专业化发展,阻碍了农村产业的合理布局和产业集群形成。

(二)对特色产业、产品的认识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中,个别地区和和部门存在着对于突进农业产业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特色产业建设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推进力度不大、资金投入不足、产业规划无序等重视程度、实践效度不够,过分贪图“小而全”的情况仍然较为明显。

(三)乡村村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乡村特色产品、产业需要各种市场主体的共同参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个别地方在实践中,其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一些乡村村民主体往往依靠行政推动,在特色产品、产业发展中,农民的积极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四)发展资金匮乏发展后劲不足

当前,乡村特色产品、产业主体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地抵押物不足,难于有效获得银行贷款。又由于农业产业投入大、见效慢,受天气、气候等影响较大,银行放贷过程中单笔成本高、风险较大,所导致的放贷积极性不高,特色产业、产品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五)实用人才缺乏农户素质不高

建设美丽乡村特色产品、特色产业,需要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懂管理的美丽乡村建设专业化、实用型人才。但结合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客观实际,大量年轻农民转至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留守劳动力对农业新技术、新思路掌握、理解、接受能力均显不足,且普遍缺失经营管理意识、市场化思维,其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合作意识淡薄。

三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特色产品、产业发展对策

(一)高层重视+群众自主

面对美丽乡村建设实际,实现特色产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政组织的正确指导。针对当前一些基层干部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有的产业化经营意识不够、市场化理解不深,部分领导仍未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未能像重视本地工业项目一样重视本地农村特色产品、产业项目的发展,亦缺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细则,组织层面上提质不顺、条块分割、合力难于形成。

首先,应按照美丽乡村特色产品、产业经营的要求,围绕构建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着力完善市县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副职协力抓,发展和改革、粮食、工业和信息化、工商、税务、中小企业管理等部门联手抓的多方合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将美丽乡村特色产品、产业列为重点工作,加强对干部的在该项工作中的业绩考核。

其次,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的传播媒介,以举办讲座、参观考察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广大干群,尤其是基层群众充分认识到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发展特色产品、产业的重大意义和实施途径。同时,有效发挥广大干部下乡定点扶贫的积极作用,帮助督促美丽乡村指定科学的乡村发展规划,明确进一步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第三,实施“典型引路”,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在培植好重点项目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类型的示范乡村,结合资金、项目、技术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育具有带动和辐射效应的典型,既是总结推广一些经验和做法,以生动实践、切实的效果引领和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