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均线的金叉/死叉的问题
(2018-11-13 20:56:41)在过去的一两年中,和大家分享的重点是关于交易心理上的问题 -- 交易本质上是在交易一个交易者的心理、如何克服交易心理问题、如何提高交易的心理素养。
今天和大家聊一点交易的技术性问题 -- 关于均线的金叉/死叉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弄明白,交易的胜算会提高许多。但是,请学习者不要期待我会给出什么标准答案,行情是活生生的,这句话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请始终牢记!
关于均线的金叉/死叉,市场上经常提及“金叉买入、死叉卖出”这样的交易方法,但是,好像说得过于模糊又过于简单了。我们用均线交叉的方法去观察盘面,会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有的时候成功了,有的时候则不然。如果说用金叉/死叉买卖就可以简简单单获得交易的成功,那么就不必如此费力、费时、费财地进行交易的学习了,不是吗?
说到怎么利用均线的金叉/死叉的现象/信号进行交易,这里最起码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如果把这几个因素考虑透彻,那么对于均线的金叉/死叉的合理利用会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来自于交易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1,均线数值的合理选择
举例来说,有两个交易者在聊金叉/死叉的问题时,一个人说他选的是5线和10线,另一个人说太小了,他选的是50线和100线。谁更加合理呢?
不能一概而论。这两个人这样的交流太模糊了。要明确哪一组均线更加合理,必须结合下面第二点要素去考虑。
2,操作周期的选定
没有操作周期的选定就去谈论均线的数值,毫无意义!
如果两个人用的是同样的操作周期,那么较大数值的一组均线稳定性一定好于较小数值的一组均线,但是较大数值的一组均线会显得稍微粗糙一些,或者说回撤的容忍度会稍大一点。
如果两个人用的不是同一个操作周期,那么情况又不一样了,比如说用5线和10线一组的交易者,操作周期是日线级别,而用50线和100线一组的交易者使用的是一分钟级别,那么,前者显然比后者的稳定性要好了许多。
周期和均线的原则关系是:小周期大均线(体现稳定性)、大周期小均线(体现效率性)。具体怎么选择,每一个交易者必须自己在盘面上做大量的统计工作去实证、去提炼那根属于你自己认知范围内的“神鞭” -- “神奇均线”。
3,怎么看待均线的金叉/死叉
即怎么利用均线的金叉/死叉的信号去制定具体的交易方法/介入规则。
正如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并非每一次的均线的金叉/死叉都是有效的。如果每一次都是有效的,交易就显得非常简单了。作为一个交易者,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复盘,去仔仔细细观察行情变化,看一看什么样的金叉/死叉基本上是有效的,什么样的金叉/死叉基本上是无效的(为何要提“基本上”三个字?因为交易不存在完美的方法,只存在大概率的方法)。学习,必须养成自己实证的习惯。我可以提示启发,但是我无法给出任何所谓的标准答案,还是那句老话“行情是活生生的”,语言无法描述真理!
4,操作周期的大小
即便是发现了基本上有效的金叉/死叉现象/信号,作为交易者,你还必须明白自己在多大的操作周期上操作的问题。
在较小的操作周期上,行情在局部的波动性比较小,如果使用数值比较小的一组均线,就会经常遇到了看上去基本上有效的均线金叉/死叉信号,因为行情波动性比较小,这里就涉及到“是不是值得操作”的问题需要考虑妥当。比如说,一个有效的金叉出现后,行情从下跌转为上涨,由于操作周期比较小,这样的上涨行情从事后看仅仅是很小的一段局部反弹行情,如果交易者的交易资金量不大而去操作,加之你的心理反应速度极快,及时操作,可能仅仅略盈/打平不亏损。如果交易者的交易资金量比较大、甚至很大,就很难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作多空翻转操作了,这是一。其次,如果心理反应速度还比较慢,手脚哆哆嗦嗦一点,等你操作完毕,亏损就发生了。更严重的问题是会引起一个交易者心理上的不稳定。
如果操作周期相对比较大、或者均线数值选择比较大(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所谓的相对比较大比较小,都需要每一个交易者自己在盘面上经过观察和统计后而得出的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不是主观的毛估估),一组均线出现基本上有效的金叉/死叉的信号后,行情的波动空间相对比较大,操作空间因此而相对比较大,即有值得交易的机会。
把上述几方面的要素进行综合的观察、统计、考虑清楚,就能设计出一个相对“均衡的大概率正收益交易系统”,你的交易水平会上一个、甚至几个台阶。当然,这里的水平仅仅指的是对交易的认知水平。认知水平要变为真金白银,还需要在执行能力上下苦攻,如此我们又回到了心理因素提高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