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出世天地惊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批判褒贬勘误增删
(五)老子难过高僧关
其实,《道德经》不乏神来之笔,写得还是很精彩的;老子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也不容动摇。“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老僧也不是故意贬低《道德经》,而是将其与《心经》、《金刚经》对比时,才发出了对于佛经高山仰止的感叹!
事实上,《道德经》是华夏中国最早的个人原创文学,是华夏哲学、文化之根。应该感谢函谷关令尹喜慧眼识珠,“逼宫”逼出一篇文采飞扬的绝妙美文。
比如,《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此章前面之意是:聪明人听了传道言谈,会勤勉行证;智力平常的人听了传道言谈,似有所动,但终无所得;愚者听了传道言谈,觉得作为笑料不值一提。然“不笑,不足以为道!”
且慢,画龙必须点睛!《道德经》的“龙睛”出现了——老子的意思是:笑,就是道!难道老子的“笑”与佛门禅宗第一公案“拈花微笑”异曲同工?
《五灯会元 . 七佛 . 释迦摩尼佛》记载:尔时,大梵王以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花供养如来,如来受此莲花,在灵山法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即告言:“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付属摩诃迦叶!”
如果《道德经》仅凭此句“不笑,不足以为道”,就可以像释迦摩尼佛为大迦叶菩萨证悟那样,也令老僧给老子印证为“得道”,是不是有点勉强,有些太草率?你敢肯定老头儿不是“歪打巧正着,瞎猫逮死耗”?毕竟《道德经》对于“道”的论述,词不达意,表述模糊,确实使人摸不着头脑。开篇第一句就出错:“道可道,非常道”,一下子把戏给赢了。
玄奘菩萨西域归来译经,同时也奉诏与道教界领袖蔡晃、成英等三十余众道士译《道德经》为梵文,但玄奘的翻译引起蔡晃们反对:“道”翻“末伽”,失于古译,昔称菩提,此谓为道。玄奘曰:菩提言觉,末伽言道,唐梵音义,确而难乖。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道士们希望按照佛教的用语,将其“道”翻译成“菩提”,是想将《道德经》与佛经对等,平起平坐。玄奘坚决抵制:“菩提”的意思是“觉悟”,“末伽”的意思是道路,二者大相径庭,决不能混淆。玄奘菩萨舌战群道,双方争执良久,但终于蔡晃们的妥协而偃旗息鼓。可见,玄奘菩萨也认为老子的“道”说不清,与菩提道相距甚远,没有资格与佛菩提比肩。
可能因为《道德经》表述含混,民间成立了不少研究会研究其“道”究竟为何物,纷纷想从经文中“证道”。不入佛门,不修大乘,怎么可能?
民间认可老子得道的人很多。老僧也很想认定“老子得道”,但又怕天下明眼人笑话:凡夫不懂乱给老子戴上“悟道”的帽子顶礼膜拜,你个明眼人却跟着瞎起哄给老子印证,究竟为哪般?是不是因为你们“都姓李,有血缘”?呵呵!
老子在函谷关写《道德经》时,假如老僧在场,便会毫不犹豫抢过其竹简文稿,将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改成:道可道,常道。在第四十二章:将“三生万物”改为:“周遍一切处”,不增减一字,便可将《道德经》由缘觉二乘提升为佛菩提大乘;同时,一把将愠怒的老先生拽过来,悄悄耳语佛乘密意,管叫老头儿由怒转喜疑虑顿消,仰天大笑出关而去。
但可惜的是,那时老僧的前世应身正在西方天竺佛祖膝下闻经大乘佛法,没资格也没机会为东方华夏这位“独觉”辟支佛演说殊胜菩提妙法。假如不曾发生。古今高僧不曾为老子“印证”,老僧也不曾!
唉,老子过函谷关不易;过高僧关更难!
(六)高僧增删《道德经》
牛奶尽管兑水但营养价值犹存。《道德经》虽有缺憾,但历史地位崇高,其不足并非不可弥补。
老僧为乘愿再来身,少年时诗三百倒背如流,及弱冠大段背《古文观止》,而立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少壮醉心《经》、《史》,梦读“三坟”,醒读“竺坟”若白话;顿悟洞悉“道”真谛;30多年文字生涯;20多年曾为他人做嫁衣裳,为补白常将弃稿起死回生:3000字稿能删剩300字,作者见到自己的署名很惊奇:这是我写的么?
《道德经》成文时,只有一人阅读,就是函谷关令尹喜。尹喜那么崇拜老子,自然对《道德经》不敢增减一个字。那时还没有编辑这一名词,也没有编辑这一职业,可以想象:没有经过编辑的文稿该是多么粗枝大叶,主题散乱,漫无边际!
道不清,德不明,令人懵懂!
因此,为《道德经》化繁就简,剪裁增删,义不容辞!别无他意,只为还原“道”真相,勘误先贤,泽被后世。如下。
缘起:
敬王四年,岁在乙酉,七月流火,耳骑青牛至函谷关。胭脂红日将及西沉,关令尹喜殷勤留宿,夜雨酒酣,引为知己。喜曰:“道”为何物先生既知,何不著文留于后世?侍童文房至宝,卷帘雨歇竹摇,灵感泉涌,文思如潮。
道经:
道可道,常道。其性恒久,无始无终,众生皆有之。无量劫时,混沌初始,道膨爆而宇宙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周遍一切处,万物具生焉。
此道自始至终为恒数不变: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亦不去,不当家做主,不闻也不问,却能生万法;可变异,可聚散,在众生中流转、轮回。
道藏天地间,道隐众生中。大道至简。定慧等,道乃现。
西域有丈八金刚,曰佛,千载难遇,四维八荒,无所不知。此出函谷关,欲往西域行,谒见稀有佛,求解吾疑问。万水千山险阻,虽万死而不辞。
德经:
德不德,有德。德不失德是以有德;德无为而无以为,德有为而有以为。
道之微妙,玄之又玄,深不可识;却与众生识:眼、耳、鼻、舌、身、意识、意根和合相交,于天、人、修罗、畜类、鬼道、地狱间流转;得道者可避之,仅在天、人间往返。然天地之大,得道之艰难,堪比上青天。
得者何人?惟其大德!
何为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欲得其道,先行大德;德至,则道不远矣!
吾之道,抱元守虚,心空及第:无思无欲,无为无畏,清净寂灭。具大眼者可见、可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了之。然,不笑不足以为道,而此笑,却与拈花暗通款曲。曲高和寡,惟大德解之。
大德者何人?得道者又谁?惟吾与关令子!
以上为老僧操刀剪裁的《增删道德经》,5000字减至500字是不是大刀阔斧,直奔主题,痛改前非,化腐朽为神奇?
不错不错,借尸还魂,脱胎换骨,是俺的风格。先自我欣赏、点评几多。
第一章,缘起部:敬王四年,岁在乙酉,七月流火,耳骑青牛至函谷关。
按新闻手法写了“时间”(纳音推出乙酉)、“地点”、“人物”、“牲畜”,下来叙述著文经过。背景:胭脂红日将及西沉。民间有谚语:日暮胭脂红,不雨就起风。暗示天将下雨,老子不得不留。
接下来函谷关令出场了:关令尹喜殷勤留宿,夜雨酒酣,引为知己。那时孟秋夜雨稠,正是与朋友畅饮、畅谈的好时机。国家档案图书馆长、国门函谷关令酒逢知己,惺惺相惜,难得相聚谈经论道,岂不快哉、乐哉?
主人求稿,欣然应允。夜雨来的快,走的疾;风乍起,竹影摇;书童侍立,灵感备至;调墨挥毫,下笔如注……好一幅舒美、雅致的古典人文画卷,令人陶醉哟!
(导演:摄影师,准备!空镜头:天空,胭脂红云;远景(长镜头):老子骑青牛及挑担仆众走近……推近景、特写:白胡子老头儿笑捋胡须;
摇:(背景)函谷关楼……镜头切至关令尹喜、随从,移:快步上前迎接老子,跟:关令单膝着地、抱拳拜见、寒暄。
……
像不像一部微电影?呵呵!)
第二章,道经部:道可道,常道。其性恒久……老衲大笔一挥,将老子认为最重要的“非”字删掉,将“其性不长久”的错误纠正,一下子把“道”的本性点明:其性恒久。这一点,恐怕老子也搞不懂咋回事儿。没告诉他菩提密意,打死他也弄不明白的!
无量劫时,混沌初始,道膨爆而宇宙成。
废话不说,直接说道的起源:无量劫时,即宇宙大爆炸那一瞬间就有了。换句话说,宇宙大爆炸是由道,也就是阿赖耶识从一维空间(一念)开始引爆,然后出现了多维、最高至三十三维空间(另有论述)。这有点像“盘古开天地”,但阿赖耶识绝不是“盘古”,这个阿赖耶识不是某个人的,而是众生共业的阿赖耶识业种的感应,才引发了宇宙大爆炸!是不是和天文科学家的说法不一致,有些异想天开?呵呵!声明:此说法不是老僧发明,而是佛经里记载的,很深奥哟!
接下来是老僧所透露的道之特性、悟道方法,并绕弯子暗示“菩提密意”,佛子就耐心去悟吧。
第三章,德经部:道之微妙,玄之又玄,深不可识;却与众生识:眼、耳、鼻、舌、身、意识、意根和合相交……接上一章,讲道。此道与你我他息息相关,与众生息息相关,意思更进一层,慧根深厚的佛子“入定”、“生慧”,绞尽脑汁想,看,指不定立马大梦惊醒、顿悟菩提了。
还有:德无为而无以为,德有为而有以为。原文下句为:德无为。改为:德有为。这样才通顺。疑为传抄中出错,一并更正。
结尾最是精彩: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了之。然,不笑不足以为道,而此笑,却与拈花暗通款曲。曲高和寡,惟大德解之。
前半段是老子的原文,也是《道德经》最精彩的“龙睛”,老僧舍不得删哟!为何?因为这半段对佛子非常重要:是选“上士”,还是“中士”,亦或“下士”?“闻道勤而行之”自然为“上士”,但是这条路行走维艰,实难契入,极少通达;其余都“大笑了之”地“苟且活着”,也挺好,只是来世堪忧!
后半段:此笑却与拈花暗通款曲。这个“笑”是老僧加的,深藏密意:“笑”即为“道”,其“笑”与天竺国释迦佛祖的“拈花微笑”异曲同工,佛子还懂么?
曲高和寡,惟大德解之。大德者何人,得道者又谁?惟吾与关令子。
其实,还得加上一个人:编辑那谁谁。因为,没有他,那俩人谁也不可能悟道呀!
(画外音:哎呦呦,5000言《道德经》删剩不足百字,是不是太疯狂?这家伙横刀夺爱悄默声将《道德经》易主了?老头儿会不会从坟包包蹦出来破口大骂:剽窃!赤裸裸的剽窃!是可忍孰不可忍!俺要到洛邑古城击鼓鸣冤告御状!
老僧俺也是笑憨了:500年前一家人,咱老哥俩谁跟谁?技不如人禅让署名又如何?呵呵呵!)
(七)金刚宝剑破虚空
唉,啰哩啰嗦还是跟老子过不去。这人说话口气那么大,有什么依据呢?还有,都说佛道一家,老子到底算不算佛门中人呢?
“小孩儿没娘,说来话长”。老子李耳要说也算是我佛门中的人吧!
很多年前旅游武当山,在一道观见一道姑捧一本《金刚经》读得专心,便奇怪地问:你一个道姑为啥不读《道德经》,反而读我佛家的《金刚经》呢?她翻了我一眼说,佛道原本是一家,我既读《道德经》,也读《金刚经》,有啥奇怪?
老僧后来读了大量佛经,知道了佛教有“三乘菩提”,即:声闻乘、缘觉乘、佛菩提乘;又了解了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对照老子的《道德经》才明白,老子是属于无师自通的缘觉乘菩提。以老子的修为来看,断定其为辟支佛的可能性更大些。辟支佛(梵语)是由世尊定义的,为“缘觉”或“独觉”,意思是有些慧根深厚的人经过自修自悟,即可独自迈向解脱道,出离三界生死苦。而解脱道未证法界实相真心如来藏,不能发起般若智慧,不能成佛!
声闻乘修的是“四圣谛”、“八正道”,乃是为资质平常的凡夫修行用的,他们主要是为来世修集资粮,比如现在的南传佛教就属于声闻小乘。他们主要是为来世修人身、修福报的,像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缅甸、泰国就有很多人,被证实是前世投胎的再来身那样。
而缘觉二乘的修行则比声闻乘更进一步。修行者知道受、想、行、识及色阴合成五阴,以有色阴五根故,加上意根末那共有六根,由六根触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名为“六入”;六尘六根即为十二处,以“六入”、“十二处”因缘故诸法生焉。
缘觉辟支佛采用因缘法顺观、逆观十二处因缘,从名色往上推溯至无明,再推就是第八识如来藏了。他虽然知道这个本识如来藏出生了“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却不知道如来藏何在,他只是察觉到有此物,却苦于无法印证;所以,他只能是缘觉辟支佛,而不是菩萨摩诃萨。这也是老子不能“得道”的原因。
因此说,高僧不为老子印证为“得道”是有道理、有根据的。
其实,仔细阅读老僧的《增删道德经》(以下简称《增删》) ,稍微能够看到《心经》的影子,如: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眼、耳、鼻、舌、身、意,等等,为什么出现雷同?因为真理都是相通的。但是,《心经》对于凡夫来说还是太过深奥了,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一句,就难死多少个人!就算修行较深的禅师,也容易“误入”。因此,未曾听说有高僧是因读《心经》而悟道。
《心经》不为凡夫解,《心经》里面有密意!
由此说,《心经》是为初悟的新菩萨更深一步体验“密意”,体验“色空合体”(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而量身订制的,非菩萨读不懂很正常!
而《增删》对于佛菩提道的表述,似乎比《心经》更直白、更明晰些吧。
《心经》是讲给悟后的新学菩萨听的,至于修行方法并未说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只一句,还是直译梵文,令人云里雾里懵懵懂懂;而《增删》对于道的表述却非常清楚,既揭示了道的起源,也用公案暗示了道为何物、悟道方法及悟道应具备的条件,同时还将悟后的受用说清了。
另外,若毫不谦虚用《增删》比较《心经》,将二经当成“夫妻篇”也未尝不可。因为《道德经》写作在前,他大;《心经》出现在后,她小;并且《增删》凸现阳刚、霸道;而《心经》却凹显阴柔、乖巧,二经确有夫妻相,如此譬喻说得通。
“一阳一阴即为道”,夫妻和合即为道!还明白么,施主?
悟道究竟悟什么?就是亲证阿赖耶识,即亲证金刚如来藏为最终之目的!找到并现观如来藏之能生能显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现观众生的生老病死,思维的生住异灭,及“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由如来藏心体幻化出生的;都只是如来藏的表层生起以后,不断的变异然后消失,一世又一世、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由此了知法界体性之真实相,即:佛乘无我。
有如是悟道之智慧者,方得名为证得般若智慧的现世菩萨!
一般来说,悟道的菩萨都有各自的“公案”流传于世,以供后世禅子效仿、参研。
高僧悟道没有证据是说不过去的,这个证据就是公案。
很多年前,老僧就写了《禅意自古高难问》篇章发于博客,主要是讲发生在高僧身上的佛门公案,其中就有自己的公案,就以此权作收尾吧!
剑破虚空:
老僧多年前往深山古寺,拜谒受戒于少林寺的八旬老住持。
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对曰:老衲皓首穷经苦参至今,尚未有幸得窥宗门至宝。
如今,不知老和尚是否健在?倘若有缘,余将褪却住家白衣,着我前世僧袍,斜披木绵袈裟,顶礼人天三宝!复次,缓步拾阶灵鹫山清净台,续燃无尽灯,上香佛祖前,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请出文殊师利菩萨倚天金刚宝剑,悄然划破无尽虚空,从辽远的十方净土取回珍藏太久、辉耀万古的宗门宝珠,恭恭敬敬呈上:
施主,请接摩尼至宝!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先师大慧宗杲菩萨!
2016年12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