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w690/002Qv8f7zy6XFAmpI8u96&690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随着人们的生活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它不仅是记录华夏文明的语言符号载体,更是以线条和结构意境所构成的造型视觉艺术形式。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情,就连至高无上的皇帝也多对书法艺术喜爱备至。唐太宗以“王羲之兰亭序列葬,号天下以书”,宋徽宋创作瘦金体,乾隆设“三希堂”等无不展现了书法艺术的生命力。而成就于清乾隆十二年、由大学士梁诗正等人编刻而成、收录了自魏晋至明代的135位书法名家的书法名迹真品《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则是我国历代书法艺术的最珍贵资料,成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古代法书典籍。
乾隆帝搜法书精华集刻汇帖
清代乾隆皇帝执政之初,由于处在所谓“太平盛世”,更兼弘历本人酷爱书法绘画,喜古代书画的收藏,因此,当时皇宫内廷名画名帖的珍藏盛况空前,蔚为大观。在中国的书法名帖当中,晋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墨迹。乾隆十一年(1746年),弘历收得了三王的名帖,视为稀世珍宝,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取名“三希堂”。
王珣的《伯远帖》
王献之的《中秋帖》
为了永远保存这些书法精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弘历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兵部右侍郎汪由敦等,根据乾隆九年弘历命内直诸臣据内府所藏书法编成的精品目录《石渠宝笈》中的历代法书墨迹集刻汇帖,并请了当时的镌刻能手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摹刻于495块石上,乾隆十五年七月,梁诗正、蒋溥、汪由敦、嵇璜跋尾,全称定名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这一浩大的工程,历时6年之久,于乾隆十八年竣工。
《法帖》所选书作,是清宫所藏历代法书精品中的精品;摹手、刻工也是普天之下高手中的高手;所用石料皆产于北京房山县境,因石上带有艾叶般灰蓝色的纹理,故名“艾叶青”,质地坚硬细腻,都可以和汉白玉媲美了。故尔,《三希堂法帖》彰显皇家风范,恢宏气度,其质量和数量远非其他丛帖可以比拟。翻开这部丛帖,你可以看到:“二王”书法用飘逸多姿的线条演绎了雪夜访戴、东篱采菊般的魏晋风度。褚遂良的《倪宽赞》、颜真卿的《告身帖》,展示的分明是兼收并蓄、雍容大度的大唐气象。苏、黄、米、蔡笔墨中荡起来的涟漪,交织着宋词豪放与婉约的韵致。赵孟頫清丽妩媚的书风,令人想到他为人的怯懦和在官场的蹐。尽管如此,弘历对他的字还是喜欢得要命,连他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的书作都收进了《法帖》,爱屋及乌了,甚至,一不留心还收进来一件赵的赝品……不过,白璧微瑕,这算不了什么。中国帖派书法峰回路转、林峦起伏的景致尽在其中。难怪乾隆皇帝要在《法帖》最后的刻石上题下“烟云尽态”四字。
后来乾隆又命在西苑(即北海)琼岛岸边建了一座造型别致的阅古楼,将495方刻石嵌装在楼壁之上,以利永久保存。
乾隆初拓展现书法艺术生命力
《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共收集了我国魏晋以来直到明末历代书法家135人的340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历代名家、收藏家题跋200多件,收藏印章1600多方,几乎囊括了当时清廷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历代名家的法书墨迹精品,可谓洋洋大观。所收作品均按历史顺序编排,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法帖》问世以来,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习字“圣经”,历朝曾有不同的拓本,除乾隆时期的初拓本外,后又有嘉庆、道光、成丰、光绪时期的各种拓本。到了民国以后,那些军阀政客、御用文人也附庸风雅,勾结帖商加以传拓,一时拓本繁杂,良莠不齐,刻石也受到不少损伤。
众多拓本中以乾隆初拓本为最好,拓工精细,字口严整,墨黑如漆,光亮可鉴。当时均采用浓墨乌金拓法,字口清晰,稍瘦而富有神韵,每石周围没有花边。传拓用料,均为宫廷特制的《三草墨》和清水连四纸,三草墨系由御书处墨作制造,其用料为桐油、猪油、猪胆、灯草、紫草、排草、广胶、松香,再加冰片、麝香等香料合成,镌刻水平在当时可列为第一流,所刻不仅字字传神,而且连浓墨、渴笔等特殊效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可谓“仅下真迹一等”。捧读这套《法帖》,乌黑光亮,神彩夺目,开卷生香,无不展现了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公元2009年岁末,一套依据乾隆初拓本为底本影印的宣纸典藏版《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由北京三希堂藏书和线装书局联手鼎力推出,引起了我国书法界、艺术界以及外国朋友们的广泛注意。这也是我国解放后第一部以手工宣纸分册影印出版的大型原拓本《三希堂法帖》。分四函三十二册,采用“纸寿之王”宣纸原大精印而成,并且进行了精细的现代工艺处理,使之更加墨色饱满,赏心悦目,做工精湛,完全保留了原迹的韵味,最大可能地再现传世神品真实面貌,实为世间之罕物。
宋徽宗书迹被拒门外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内所收法书,不仅包括很多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而且有不少是历史名人、学者手迹。出任过宰相或其他高级官员的更多。其中卷6、卷7
均为宋代帝王书迹,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两卷宋代帝王书迹中竟没有宋代书画大家徽宗赵佶的书迹。
翻开宋代书画史,徽宗赵佶于书于画均堪称大家,书画造诣颇高,在宋代帝王中堪称翘楚,其多数作品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石渠宝笈续编》,但却没有一部作品被刻入《三希堂法帖》中。
宋徽宗 赵佶
原来,《三希堂法帖》虽是乾隆皇帝弘历命儒臣梁诗正等编辑而成的,其中却参与了过多的皇权意志,这样一来作为臣子们在择帖编辑的过程中自然要充分领会皇帝的旨意。众所周知,乾隆皇帝对赵孟頫书法颇有偏爱,因而编辑者自然洞悉皇上的心理,在择帖编辑时对赵书的选取简直就是多多益善、煞费苦心:所收赵孟頫作品数量多达4
册有余,占该帖总册数的八分之一还多,共计34 帖。
赵佶与弘历对于书法艺术都颇有喜好,可由于二人师法不同,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各有侧重,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也高下有别,赵佶书法以楷书(瘦金书)和草书著称于世,而弘历的书法更显中和之美,其书笔画匀整、字体丰圆,更富有庙堂之气。比观二人书法,一个是用笔丰富,筋结外显,疏瘦独绝,个性张扬;一个是笔法单一,圆熟秀美,味寡情薄,平淡无奇。这便使编次者在编辑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揣摩皇上的心理,充分领会皇上的意图,尽可能按皇上的旨趣行事,为迎合皇上,讨好皇上,拒收赵佶书迹刻入《三希堂法帖》。
赵佶自创“瘦金体”书法
除此之外,赵佶与弘历同是一代君主,可两人的境遇却大相径庭。赵佶是北宋江山的亡国之主,而弘历却是大清盛世的有道明君,在乾隆的眼中徽宗赵佶因艺亡国,不仅不具有最基本的齐家之术,更无治理国家的策略与方法。这样的一位皇帝在乾隆眼中自然是不屑一顾的,赵佶书迹也因其自身原因未入弘历的法眼。
再者,作为宋代书画大家的赵佶其作品的押署非常特别,俗称“天下一人”。仅这四个字便可看出赵佶对自己书画造诣的自负甚高,大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我独尊之意。这样一来,如果将赵佶书迹刻入《三希堂法帖》中,其押署也必然会被刻入帖中,“天下一人”的签押就会永存于帖中,而乾隆皇帝看到这个押署自然会心存不悦,若言“天下一人”,又置我于何处?皇权的威严就会在这四个字的签押中被剥夺,乾隆皇帝的心理自然是不愿接受的,所以作为编辑者在择帖编次中有意放弃了赵佶的书迹,在这里人情世故代替了艺术的标准,赵佶的书迹又再次被《三希堂法帖》拒之门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