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90学时培训有感

(2016-11-21 16:08:46)
标签:

吴海红

分类: 教师培训

在本月的118号至1119号,我和我校四位老师一起赴杭州参加了由浙江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教学策略研讨培训班》。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教育者,还是一名学习者,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本着学习的心态,我专心聆听专家的教育观点,现场观摩名师上课,收货颇多,在这浅谈几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专家引领,各取所长

本次培训,我们聆听了多位省特级教师的讲座,专家们从教育的方方面面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引领。

汪潮教授作的《基于“学理”的语文教学》的讲座,他认为语文学习之“理”是学习理论、学习原理、学习心理之中“理”,是一种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把握好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老师应该是教方法教规律,而非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深入理解和运用,较深刻的文本解读,较深层的教学设计,较深厚的语言习得,还列举了几堂经典的教学实录,结合实际渗透理论。而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我们所选择的教学策略也是不同的。具体依语文学科的特点,教材编排的特点,单元组文的特点以及课文文本的特点,有的放矢,每一篇阅读文的教学侧重点应该是不一样的。在实际教学中,不应只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知识,更注重什么能力的培养。“有理走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不是告诉什么法,而是思考了什么理”汪潮老师最后说,从“学识”走向 “学理”是教育的大趋势。

杭州市教研员刘荣华老师的《明确阅读、习作的学段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令我印象深刻。刘老师对小学阶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学段的核心目标做了细致的解读,从细处着手教学。在刘老师的解读下,课标不再是大的教学大纲,而应该指引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刘老师还以课文教学案例为基础,告诉我们该如何从课文中挖掘课标的要求。根据学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每一阶段所培养的能力也有所区分。低段侧重书写能力的培养,中段培养文本意识,高段则侧重价值观的引导。对于教学经验尚浅的我来说,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教学不再是惶恐不知道教什么,而去关注学生的习得。作文也是如此,我曾经也会要求学生“必须写满多少字”而忽略了学生表达的内容,更关注内容的饱满而忽视学生文本的如何生成。在听了刘老师的讲座之后,对于阅读和写作,我也有了新的认识。

    另外吴丹青老师的《为诗意人生而教育》和季科平老师的《童真语文》也让我很是有感触。在专家眼里,老师不再是把教学当做工作,而把教育看作一门艺术,写作文是为了学生的快乐而教,创造孩子的童真世界。吴老师认为教育应以人为本, “人” “文”合一,就是要真正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作文教学理念,为做人而学作文,以做人促进作文。以作文与做人的内在合一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同时,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发展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陶铸思想情操、人格精神、文化品位,从而达到提升人、完善人的最终目的。“文章不是生活真实的照抄,而是生命真实的提纯。生活不是一般的经历,而是潜移默化的你的精神的记忆,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体悟,是心灵的智慧的闪光……”是啊,如果真的把作文教学看成是艺术,难道会有人觉得享受艺术是乏味烦躁的吗?

          还有汪燕宏老师的《教材习作教学新视野》教会我们如何利用好现有教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王莺老师《深度对话,课堂教学新追求》告诉我们读懂学生,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独立而充分的研读活动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师生间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多层次的联系和及时的引导是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解决了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徐宏燕老师提倡从教“课文”走向教“阅读”,魏丽君老师则和我们一起探讨了文化视域下的阅读教学策略,倪宗红老师是讲了最接近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李洪先教授则是从当今社会的核心素养谈到当下小学教育所要培养的核心素质。

专家们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基石,探讨了当下教育该何去何从,给我深刻的启迪。

二、课堂观摩,理论联系实际。

在本次培训的最后两天,我们来到杭州育才小学现场了观摩了六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专家们在课堂上激情引导,智慧激发,我们也学到了很多。

陆虹老师在她上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之后,在做课堂总结时她说:“一个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应着眼三个‘一点’:切准目标,教学内容集中一点;琢磨文本,认知水平提升一点;研究血情,教学方法走心一点。教的完整不如学的充分。”陆老师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让孩子们给自己喜欢的鱼取名字,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不仅认识到特点还能模仿文本特点生成语段,这正印证了她说的这句话。李伟忠老师的《看动作 猜意思》从一个小游戏衍生了一篇生动有趣的作文,步步引领,却又是孩子自己的生成,真不愧专家!

       本次培训的时间虽然短,但是精彩纷呈的讲座让我受益颇多,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知,杭州虽远,却不虚此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