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陕县天井窑院
地坑院,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挖个大坑,形成天井,然后在坑的四壁上挖出洞穴作为住宅。这种住宅冬暖夏凉,是老百姓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干旱少雨的情况和土质状况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形式,表现出先民们的智慧。天井窑院,俗称地坑院,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现在河南三门峡、甘肃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还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依然保持着“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地下村庄景象,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住着六代人。三门峡陕县张汴乡的天井窑院保存尤为完整。由于没有进行商业性的旅游开发,当地保持了最原始的天井窑院的特色。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在地坑院中生活。
“远望不见村庄,近闻吵吵嚷嚷,地上树木葱茏,地下院落深藏”。“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人”,这是人们进入天井窑院的第一感受。天井窑院距今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古代战乱频繁,一些民居常常被官兵或入侵者破坏,人们因陋就简在黄土坡上挖孔窑洞居住,又因这里临近黄河,到了冬季常常是北风凛冽,寒冷刺骨,劳动者在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就想出一个法子,在平地上往下挖坑,深7米左右,长宽为20米,挖成的窑院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形成一个四方天井,四壁窑洞对称排列,多为8孔、10孔等。居住在这样的窑洞里,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冬季窑内温度在15度左右,夏季在20度左右。
陕县的天井窑院构建方式独特,整体造型美观,居住舒适惬意,文化内涵丰富,堪称地下四合院。有抗震、防风、防寒、消暑、隔音、防盗等优点。院上四周用蓝砖砌成一米多高的拦马墙和落水檐,窑畔和脚都用蓝砖勾勒装饰,院中央挖一三十公分深、比院落边长窄两米左右的方坑,承接雨水和种植树木花草。木质门窗古朴典雅,向外开启的风门和窗户,逢年过节都贴春燕归巢、鲤鱼跃龙门、年年有余、四季瓜果等充满喜庆的纸花和传统的剪纸。窑院的奇特构思、科学设计和造型精巧,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智慧,也是劳动人民富有创新精神的历史见证。
据当地居民口述和地方志记载,窑院的建造要按照道家阴阳平衡的原理选方位、定座向、下线,俗语称作方院子。接下来要择吉日奠基,俗称破土。然后放鞭炮、焚香叩头后再在地基中央及四周各挖三锨土,方可动工。依据不同的方位朝向,窑院分别称为东震宅、南离宅、北坎宅、西兑宅。根据宅院的方位性质,确定在某一崖面中间位置凿挖主窑供长辈居住。主窑一门三窗,其他窑一门三窗。主窑比其他的都要宽大,以显示主人地位尊贵。一般下台阶走进院门靠右首,有个浅窑,向下挖吃水井。窑内的摆设是这样的:进门左首是土炕,炕头也叫影墙。紧挨炕头是“大锅头”,这是家家户户用来蒸馍的大锅,旁边是小锅头,是平时用来做饭炒菜的小灶。这两个灶用的都是柴火,都和火炕相通。再往后就是案板、水瓮和吃饭的桌子。与火炕对应的是一套靠墙摆放的桌椅,一般用来招待客人。再往后走,一面靠墙摆放放置衣物的木箱(一般都是一对),对应面放个木床。家境好的,木床上会雕刻龙凤、挂上蚊帐,而其在朝窑洞门口这面会摆放一套雕刻精细的木屏风,画上八仙过海、梅兰竹菊、百鸟朝凤、百子图、富贵牡丹等等。在窑洞最后面有的还有拐窑,口很小,在洞口前都放个柜子之类的遮挡,据说是走**的时候挖的。当地人说就连院中栽树,窑洞盘炕都有说辞,彰显了传统宗教文化影响之深。
窑院形成的背景有三:一是当地独特的地质条件,位于陕县西张村一带的黄土塬区,土层堆积在五十公尺左右,地下水位在三十公尺以下,水位较低。就地挖井取水、凿窑而居,真是舒适的居所。二是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在豫西地区,气候总是十年九旱;而地势的平缓又使雨水出路畅通,不会造成坑院积水。能工巧匠们在窑洞里盘的火炕,不仅祛除了洞中的潮气,也为冬天的取暖。三是社会经济背景,陕县的天井窑院建造最多时期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当时的经济确实落后,挖凿窑院除人工几乎不需要货币,又因地下住人地上做农粮收打的场地,真个是最佳场地搭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