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开发、利用黄河资源(一)总体规划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喇山脉雅拉达泽山东麓的约古宗列渠。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在山东利津以东流入渤海,全长4845公里,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河水颜色浑黄而得名。战国末期称为“浊河”。西汉初年始称“黄河”,《汉书》有“使黄河如带,泰山如厉”的记述,但仍未被普遍采用。直至宋代,“黄河”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治理黄河》特种邮票
黄河因流经黄土高原,加之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居世界河流的第一位。黄河也是“中国的忧患”,从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至1949年的二千多年间,下游决口1500多次,其中重要改道26次,水灾波及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苏和安徽两省北部,泛滥、淤积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历年的水、旱灾害和水土流失,使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对黄河的真正治理工作。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视察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5年7月,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综合利用规划包括远景计划和第一期计划两部分。从此,中国人民不仅要实现几千年来盼黄河水清的愿望,而且还要利用它,做到水土保持、大面积灌溉、大量发电和利于航运,真正把害河变成利河,中国人民为此而感到欢欣鼓舞。
《治理黄河》特种邮票《黄河综合利用第一期工程示意图》
1957年12月30日,为了展示治理黄河这一宏大工程的灿烂前景,邮电部发行了《治理黄河》特种邮票,全套4枚。其中第一枚为“黄河综合利用第一期工程示意图”。邮票画面描绘了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河道上,从西至东依次有四个圆圈标志:第一个是指刘家峡水库和电站,位于兰州以西附近;第二个是水土保持重点区,在陕西省北部的黄土高原;第三个是三门峡水库和电站,位于山西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第四个为航运,50年代中期黄河上轮船通航只有160公里。示意图采用了地形图的描绘方式,富有立体感,体现了治理和综合开发利用黄河工程规模之浩大。
本套邮票分别以橙、蓝、红、绿四色为背景底色,第一枚背景底色为橙色。另在邮票的左侧,均以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棉花和麦穗作为装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