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名人(二十四)—叶浅予
文化名人是指在文化、艺术、学术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地位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其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了解文化名人及其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社会,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许多文化名人,他们怀着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忠诚和热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对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反对气势汹汹的帝国主义,与人民大众血脉相连,不断冲破社会成见和传统束缚,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对民主文明的热切追求,为了表达历史和人民对文化名人的永久纪念,我国邮政曾发行一些文化名人纪念邮票,今天我们就从方寸世界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名人。
《当代美术作品选》特种邮票叶浅予《白蛇传》
叶浅予(1907—1995)原名叶纶绮,字绿琴,笔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庐人。叶浅予从事绘画教学和以舞蹈、戏剧人物为主的国画创作。擅人物、花鸟、插图、速写等。笔墨顿挫自如,豪放爽朗,形象生动传神,风格独具,成就显著。1922年考入杭州盐务中学,盐中无国画课,他只能学习西画,他为业务西画组组长。画了不少铅笔、水彩画写生,临摹粗笔山水画。1925年擅自离开盐务中学,至福建报考厦门大学,落榜后读了半年补习班,回家。1926年考入上海三友实业社当学徒,兼画广告。还曾一度为云裳公司作时装设计员。在上海《三晶画刊》发表漫画处女作《两毛钱饱眼福》。1929年开始创作漫画,后集成《王先生别传》和《小陈留京外史》。1936年出版《旅行速写》、《浅予速写集》,并联合全国漫画家举办第一次全国漫画展,次年成立中华全国漫画界救亡会,为该会负责人之一。抗战爆发后,在上海组织漫画宣传队,任领队并参加郭沫若负责的政治部第三厅,投身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赴香港经办《今日中国》,次年回重庆,作《战时重庆》组画及叙事温画《逃出香港》。1942年於贵州苗区写生,开始转向中国人物画创作。1943年访问印度,归来后举办旅印画展。抗战胜利后曾赴美国举办画展。1947年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5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1980年将补发的“文革”中被扣三万元工资捐赠中央美院中国画系作奖学金。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1982年於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中国画《维吾尔人》获第六届全国美展荣誉奖。
叶浅予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绘画上的造诣首先体现在速写上。可以说速写既是他成为漫画艺术和中国人物画大师的基础,又完全成为独立的、优秀的绘画艺术作品。他通过敏锐的追踪、捕捉、提炼、精选,以他心、手、眼协调一致的独到功力,刻画了众多神形兼备的
艺术形象,显示了超凡的艺术造诣。叶浅予历来重视中国绘画传统,他从敦煌绘画宝库中汲取了艺术修养,并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中国画人物画上。他采用敦煌绘画的重彩方式表现舞蹈人物,形成了他浓郁热情的舞蹈人物画风格。他研究舞蹈人物的动态规律,塑造了富有生命活力和优美动感的人物形象,他将传统绘画的以线造型发挥到极致,形成了炉火纯青、传神写意的笔墨语言,许多作品堪称“以形写神、形象兼备”的当代典范。叶浅予在美术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渡过了四十多个春秋。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之后,他投以全力筹建中国画系,并长期担任系主任职务。在他任职期间,团结了中国画系各位名家,抱定“学为人师,甘为人师”的宗旨,立足培养艺术人才、建设教师队伍和弘扬民族绘画传统,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终于建立起以白描写生为主、写生与临摹并重、练形于练笔结合的中国画基础教学系统,创立了“传统、生活、创造”三位一体“临摹、写生、创作”三结合的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1978年后,他主持研究生班期间,又总结出“吞吐古今,涉猎中外,自学为主,启导为辅,尊重个性,鼓励独创”的二十四字教学指导方针。几十年来,他培养了一大批业务能力强并且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生,结下了累累桃李硕果。1995年5月8日叶浅予先生因病长逝于北京,享年88岁。
1989年9月1日,为表现中国当代美术成就,我国邮政发行了一套《当代美术作品选(一)》特种系列邮票,全套3枚。三枚邮票分别选取驰名中外的美术大师叶浅予、李可染、吴作人的画作,并采用中国古典册页的设计形式,右边为绘画作品,左边配以画家的题词,格调高雅,使人们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品味到大师们高超的书法艺术,受益非浅。其中第二枚为叶浅予《白蛇传》。此作品创作于1960年的人物画,画面为京剧中许仙、白素贞和青青的艺术形象,画面题记“中国京剧院一九六零年在南北美洲演出,余所作海报图稿今重写之”。左边为画家自题:对生活知足常乐,对艺术精益求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