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名人(十七)—潘天寿
文化名人是指在文化、艺术、学术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地位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其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了解文化名人及其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社会,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许多文化名人,他们怀着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忠诚和热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对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反对气势汹汹的帝国主义,与人民大众血脉相连,不断冲破社会成见和传统束缚,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对民主文明的热切追求,为了表达历史和人民对文化名人的永久纪念,我国邮政曾发行一些文化名人纪念邮票,今天我们就从方寸世界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名人。
《潘天寿作品选》特种邮票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
、寿者,浙江宁海人。现代画家、教育家。幼年自学书画篆刻,喜欢写字,热心于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插图。1915年至1920年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并得经子渊、李叔同指导。1923年春,任教于上海民国女子工校。夏,兼任上海美专中国画系国画习作课和理论课教师。结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等人,画风向吴昌硕接近,由原先的恣肆挥洒向深邃蕴藉发展。作《秋华湿露》等画作。并将其名改“天授”为“天寿”。1924年任上海美专教授,并着手编著《中国绘画史》。1926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8年初春,应邀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自此一直定居杭州。同时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校授课教师。1932年,他与诸闻韵、吴茀之、张振铎等组织“白社”国画研究会,当年出版二集《白社画集》,并参加“新华艺专教授近作展览”。1933年他的作品参加徐悲鸿在法国巴黎主持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及在中央大学礼堂举行的“白社”第二届画展。同时修改《中国绘画史》,编写《中国书法史》初稿。1936年《中国绘画史》经修改后再版,列入“大学丛书”。抗战全面爆发后,随校内迁。1943年,编写《中国画院考》。整理历年诗作,编为《听天阁诗存》付梓。1944年至1947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1963年元旦,“潘天寿画展”由上海美协、中国画院主办,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同年作为中国书法家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1965年春,随学校师生到上虞县参加农村社教运动。1966年6月初,“文革”开始,他被关进牛棚监禁达三年之久。1969年初,被押往家乡宁海县游斗,回杭州后重病中被押往工厂劳动。由于心力衰竭引起昏迷,送医院抢救,此后即卧床不起。1970年8月,因得不到及时、认真的治疗,出现严重血尿。1971年9月5日,潘天寿在杭州逝世,享年74岁。1977年中共浙江省委宣布为潘天寿平反昭雪。1981年经文化部批准设立潘天寿纪念馆并对外开放,1991年在原有故居基础上扩建现代化新馆。
1997年3月14日,为纪念潘天寿先生诞生100周年,国家邮政发行了一套《潘天寿作品选》特种邮票,全套六枚,邮票画面全部是潘天寿生前作品。是精选了潘天寿作品中的几幅精品,很能体现潘天寿绘画的精髓,代表了潘天寿绘画的最高成就,很有观赏性和艺术鉴赏力。六枚作品分别为“黄山松图”、“朝霞图”、“梅雨初晴图”、“菊竹图”、“睡猫图”和“灵岩涧一角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