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民族(五十二)鄂伦春族

(2025-09-03 12:14:53)
标签:

杂谈




       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民族(五十二) 鄂伦春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差别是指各民族之间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民族差别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变而发生不断变化。民族差别与民族形式、民族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民族形式构成了不同的民族特点,不同的民族特点形成民族间的差别。承认民族差别的存在,正确对待民族差别,对于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因民族差别而产生的民族矛盾,是极其重要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曾有许多民族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和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今天的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并存的局面。

      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民族(五十二)鄂伦春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人口约为3017人(2021年)。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鄂伦春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歌跳舞。每当打猎归来或是喜庆节曰,都要歌舞狂欢。鄂伦春族民歌都是自编自唱,节奏明快、曲调悠扬。内容多是歌颂大自然和爱情、叙述狩猎生活和反抗斗争。善于用舞蹈表达对生活的憧憬。民间流行的舞蹈有模仿动物和飞禽的、表现劳动场面的,还有仪式性的。鄂伦春族的乐器有。“朋奴化”(口琴)和“文土文”(手鼓)等。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除了与汉族相似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民族特色的正月十六抹黑日和六月十八日的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鄂伦春人的传统住宅是“斜仁柱”。它是用30多根木杆搭成圆锥形的架子,夏天用桦树皮或芦苇,冬天用狍皮做覆盖物,搭盖一个“斜仁柱”需要六七十张狍皮。门上夏天挂柳条穿的门帘,冬天挂狍皮或鹿皮门帘。“斜仁柱”内部,席地铺床,床下铺干草,上面铺狍皮做褥子。“斜仁柱”的中央是终年不熄的火塘。对门正面的铺位叫“玛路”,是客人和老年男人的位置。左右两侧的铺位叫“奥路”,是中年夫妇和青年夫妇的席位。“玛路”席正中上方挂着四五个华皮盒,这是供奉“布如坎”(神偶)的地方,“玛路”右侧供奉着在狍子皮上用马尾刺绣的“昭路布如坎”(马神)。在青年夫妇住的一侧,“斜仁柱”顶上搭着横木秆,是吊孩子摇篮用的。“斜仁柱”前面用树干和柳条搭成晒架,晾晒肉干或野菜。后面小树上挂着桦皮盒,里面供奉着神偶。鄂伦春族服饰是宽肥大袍。因从事游猎,服饰多以鹿、狍、犴皮制作。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鹿角纹等。戴犴皮帽,女帽顶用毡子,上缝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男子出猎时,穿狍皮衣、皮裤,戴狍头皮帽,穿乌拉。现今日常已普遍着布衣、胶鞋,但出猎时仍多着皮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鄂伦春人的生活,在依山傍河的地方为他们建造新居,把他们从散居的山里请下来。1953年,鄂伦春人实现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结束了原始社会生活。鄂伦春族是我国11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
    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五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五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国家邮政发行了一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全套五十六枚,分别展现了五十六个民族的风采这套邮票是中国邮票发行史上一次发行枚数最多的一套邮票,其中,第五十二枚为“鄂伦春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