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民族(二十七)
纳西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差别是指各民族之间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民族差别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变而发生不断变化。民族差别与民族形式、民族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民族形式构成了不同的民族特点,不同的民族特点形成民族间的差别。承认民族差别的存在,正确对待民族差别,对于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因民族差别而产生的民族矛盾,是极其重要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曾有许多民族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和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今天的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并存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纳西族》
纳西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和雅砻江流域,总人口为29.15万人(1998年)。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划分为以丽江坝区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宁蒗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纳西族有两种文字,一种是表意的图画象形文字(民间称“斯究鲁究”),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民间称“哥巴文”)。学者们认为纳西图画象形文对人类早期原始图画文字如何演进到象形文字的研究和甲骨文之前汉字发生演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由于至今还有人能识读和运用这种文字,因此在国际学术界有“惟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之誉,至今尚有2万多卷纳西族本土宗教——东巴教经典用这种象形文字写成,收藏在中国和欧美各国的图书馆、博物馆中。纳西族的民居多为“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土木或砖木结构瓦房建筑,古朴中透出清雅恬静的极有特色的民居庭院。纳西族是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东巴教,也信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各种宗教相容共存,和谐相处。传统的东巴教历史悠久,是一种融汇了多种文化因素而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形态。泛灵信仰、大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是东巴教的主要特征。纳西族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妇女上穿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围腰,上打百褶,下镶天蓝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它一般用整块纯黑色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缝着 6厘米宽的黑边,下面再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纳西族的民族节日有农历正月十五的“棒棒会”、三月初五的“东巴会”、二月初八的“三朵节”及农历七月中旬的“七月会”。棒棒会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以农具交易为主的传统节日;东巴会主要是祭拜东巴始祖东巴什罗,也是各地东巴“比武”,展示各自才华、技艺的大会;三朵节是祭拜民族英雄三朵神
的节日,由于二月初八正值“万朵山茶”盛开,春光明媚,又逐步形成纳西人民的踏青游春节日。七月会原是以骡马、牛等大牲畜交易为主贸易大会,解放后,随着民族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古老的七月会更加兴旺,成为交易骡马、交流物资、传播文化的新型盛会。日落黄昏,华灯初上,四方街、新大街和广场上,人声鼎沸。有的吹笛子,有的奏芦笙,有的对唱“谷气调”,有的围圈跳起《阿丽里》和《哦默达》,热闹非凡。
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五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五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国家邮政发行了一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全套五十六枚,分别展现了五十六个民族的风采。这套邮票是中国邮票发行史上一次发行枚数最多的一套邮票,其中,第二十七枚为“纳西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