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耄耋野草
耄耋野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1,427
  • 关注人气:1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寸世界中的学府(五)清华大学

(2025-06-07 15:42:49)
标签:

杂谈




         方寸世界中的学府(五)   清华大学



      在新中国的邮票史上,有不少中国名校展现其中,这些名校通常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它们的校庆或重要纪念日可能会被特别选为主题,制作成限量版的纪念邮票。这些名校登上了邮票是党和政府对名校的关怀,也是这些名校的光荣。贴有这些名校邮票的信件传遍祖国的城市和农村,传遍世界各国,让全世界人们都知道了这些名校,了解这些名校,让这些名校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就逐一欣赏这些在邮票上出现过的知名学校。

  方寸世界中的学府(五)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邮票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是利用“庚子赔款”建立起的“留美预备学校”,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始建于 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一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原址。建国后,更名为“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由教育部直属,是国家“211工程”和“985 计划”的高等学府,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的诸多空白。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同北大、南开一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共创了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梁启超、冯友兰、陈岱孙、费孝通、钱钟书、吴晗、曹禺、季羡林等一大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叶企孙、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还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清华人中的佼佼者。广大清华师生始终满怀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坚定走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民主运动前列,奋勇参加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争,涌现出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民主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清华师生满怀豪情投身祖国教育、科研、建设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重视因材施教、实践锻炼、能力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了原子能、无线电等一批国家急需的新技术专业,积极参与“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完成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密云水库等重要设计,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清华师生牢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使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加快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办学总体实力大为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清华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毕业生踊跃到国家重点行业和基层施展才干。清华大学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开展科研,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重大步伐、取得显著成绩。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绩。 清华大学校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与北五环之间,东临地铁13号线,西临北大、圆明园,是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是中国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校园总占地面积 392.4公顷,总建筑面积198.1万平方米;公共教室面积5.3万平方米,教室276间,学生公寓共45万平方米,1.39万间。清华大学设有19个学院,55个系,在66个本科专业招生。拥有2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居全国首位;此外,学校还拥有1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加上一级重点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共计11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7个。学校有教师3291人,其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1862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1325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429人。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科研机构共322个,其中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 123个。清华大学累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47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287项。 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11年4月24日,为纪念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国家邮政发行了一套《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全套一枚,邮票图案主图为清华大学二校门(清华园),背景为人文社科图书馆、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文字以及校徽和清华百年校庆标志。二校门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 1909年。为清华校园内的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即西校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文革中,二校门曾被摧毁,后恢复重建。二校门位于清华主干道之一清华路。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它不仅仅是清华大学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 人文社科图书馆(又称文科图书馆)是清华大学重要的研究型专业化图书馆之一,2009年8月15日开工建设,2011年4月23日开馆。由凯风公益基金会捐资,瑞士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设计,坐落于清华大学教学核心区,建筑总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共七层。建筑平面布置为矩形与圆形两个体量穿插的形式;北侧设置为南北向带锯齿状的矩形,西侧为圆环形,形状像一把钥匙,寓意着图书馆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建筑设计简洁大方,形式与功能紧密结合。建筑立面挂装浅褐色石材,与校园整体色调统一协调,在突出浓重文化底蕴的同时不失现代感。提供阅览座位1000余席,设置有图书阅览区、个人研读间、团体研讨间、自修室、信息共享空间以及会议室、展览厅、咖啡厅等不同的功能服务区域和空间。成为学校文科学术资源、学术活动、文化展示和开放交流的重要场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