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世界中的国外名人(二十三) 马
勒
在我们的方寸世界中,有不少的世界伟人、世界友人和功勋卓著的世界名人,他们是世界的财富,是文明进步的象征。名人是社会的风向标,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赞美名人,不仅可以表达我们的敬意和钦佩之情,更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前行。我们赞美名人,不仅需要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和敬意,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精神力量和努力,只有把握其中的原则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赞美和崇敬名人。
《外国音乐家(二)》纪念邮票《马勒》
马勒(1860-1911)全名古斯塔夫·马勒,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1860年7月7日出生于奥地利帝国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今属捷克)的一个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家庭,六岁参加钢琴比赛,八岁已能为别的孩子教课,十五岁进维也纳音乐院学习,后改学作曲及指挥。1875
年获准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向茱里奥斯·艾柏士坦学习钢琴,随后又到维也纳大学修读布鲁克纳讲授的课程。他第一次尝试作曲,是为了参加一场歌剧比赛而写下悲叹之歌(后来马勒把这部作品改为合唱曲)。不过他并未成功,于是把注意力转向指挥。1880年他在巴德哈尔市夏季剧院获得第一份指挥工作,以后他陆续担任多家大型歌剧院指挥——1881年在莱巴赫城市剧院,1882年在奥洛穆茨,1883年在德国卡塞尔皇家宫廷歌剧院,1885年在布拉格的日耳曼歌剧院,1886年在莱比锡城市歌剧院,1888年成为匈牙利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院长,1891年则在汉堡歌剧院任院长,任职六年,1897年在维也纳歌剧院任院长及首席指挥。于汉堡歌剧院任职期间,他在史坦因巴赫度过夏天并专心于作曲,这段时间里马勒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和“少年魔法号角”。1897年为了保住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这个极具声望的位置,原是犹太教徒的马勒改信天主教,自此十年他都留在维也纳,以其近乎苛求的完美主义著称。一年之中他花费九个月管理歌剧院,剩下三个月主要待在麦亚尼希作曲;他有一栋小房子位于沃特湖畔,在此创作了第二号至第八号交响曲。1902年与爱尔玛·辛德勒结婚,育有两个女儿,同年被诊断出患有心脏病,还失去了维也纳歌剧院的职务——马勒试着在维也纳表演他并未被广泛接受的作品,却受到多数反犹太的媒体攻讦抨击。纵然第四号交响曲曾获得些许好评,一直到
1910年第八交响曲首演,马勒才真正在音乐上得到肯定,之后的作品皆未在他生前公开演出。马勒一直承受着越发严厉的反犹太攻击,直到
1907年几乎已是忍无可忍,同年接下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职务,1908年也指挥了一季,却因为大都会转念支持托斯卡尼尼而被停职。隔年又回到纽约担任新成立的纽约爱乐交响乐团指挥,大约此时他完成《大地之歌》与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第九号交响曲。1911年2月最后一次前往美国,此时马勒的病况严重,在他要求之下被送回维也纳。1911年5月18日因链球菌感染病逝于维也纳,留下未完成的第十号交响曲。死后葬于维也纳格林清墓园。
马勒先后在布拉格歌剧院、莱比锡、布达佩斯、维也纳等地歌剧院任指挥,遂成为当代最伟大的指挥之一,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在指挥工作之余,从事音乐创作。共写作十部交响曲、四部乐队伴奏的声乐套曲、一部清唱剧及五首歌曲。作品中继承了自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舒曼等前辈大师的传统,同时又从时代精神中汲取丰富营养,确立了一种充满表现力的新的音
乐语言。创作构思宏伟,篇幅庞大。作品现象鲜明,题材渊源于维也纳民间风格性音乐,而且,他的第二、第三、第四及第八交响曲都加入了人声,大大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代表作有交响乐《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等。被称为“交响乐大师”。
2017年9月9日,为纪念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国家邮政发行了一套《外国音乐家(二)》纪念邮票,全套4枚。四枚邮票画面分别展示了四位音乐大师的光辉形象,其代表人物有浪漫乐派前期的舒伯特、盛期的肖邦、李斯特以及晚期的马勒这四位音乐巨匠。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史称“歌曲之王”,波兰音乐家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首创“交响诗”音乐体裁,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马勒被称为“交响乐大师”,四位大师的音乐名作,充满了人文精神、人性情感和人生哲理,并以音乐上的多元化体裁,为人类奉献出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佳作。其中第四枚为“马勒”,画面主图为马勒肖像和签名手迹,背景为马勒创作的曲谱手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