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世界中的国外名人(十四) 柯棣华
在我们的方寸世界中,有不少的世界伟人、世界友人和功勋卓著的世界名人,他们是世界的财富,是文明进步的象征。名人是社会的风向标,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赞美名人,不仅可以表达我们的敬意和钦佩之情,更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前行。我们赞美名人,不仅需要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和敬意,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精神力量和努力,只有把握其中的原则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赞美和崇敬名人。
《柯棣华逝世40周年》纪念邮票
柯棣华(1910-1942)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印度人,出生于英属印度,毕业于英国皇家医学院,印度著名医生、国际主义战士、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位院长,中国共产党党员。1942年12月9日凌晨,柯棣华因癫痫病发作在河北唐县逝世,年仅32岁。1949年将他和白求恩大夫安葬在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
《柯棣华逝世40周年》纪念邮票《柯棣华像》
柯棣华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绍拉浦尔市,家庭出身属于较高的种姓,但由于兄弟姊妹共有8人,生活并不富裕。他的母亲有残疾,父亲有民族解放思想,幼年时即随同父亲参加抵制英国货的斗争。后来考入孟买著名的G.S.医学院,因为参加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斗争,被迫辍学。又以顽强不屈的精神重新考学,终于于1936年从孟买助学医学院毕业并考取英国皇家医学院。二战爆发后,他没有去英国上学,参加了巴苏大夫领导的一个五人援华医疗队,于1938年9月17日到达中国广州,9月29日,医疗队经长沙辗转来到汉口,被中国红十字会编为第15救护队,先后在汉口、宜昌、重庆等地工作。在重庆,医疗队员们为了表达与中国休戚相关的决心,特意请中印文化协会主席谭云山为他们每个人都起了一个中国名字。谭云山提议:在他们每个人名字后面加上“华”字。于是,五位医疗队员都有了他们的中国名字:爱德华、柯棣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柯棣华的名字就是这时从原名柯棣尼斯改成的。在为国民革命军救助伤员时,他感觉国军并没有全力抵抗日本侵略军。于是在1939年2月前往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医疗队,1939年11月4日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走遍了晋东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在战争环境中,他们和抗日军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沿途施行了50余次手术,诊治了2000余名伤病员。当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晋察冀军区进行涞水战役时,柯棣华奉军区司令部之命,出发去军区的南线,负责阵地救护工作。在13天的战斗中,他接受了800余名伤病员,其中施行手术的达558人。由于不断地战斗,伤员也就不分昼夜陆续的后送,他3天3夜未曾睡觉,始终以最大的热情,坚守岗位。百团大战后,巴苏华大夫奉命返回延安,留在了延安,并于1943年3月取道回国。柯棣华则继续留在白求恩学校和医院工作,1941年1月,他“正式参加了八路军”——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仍然兼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柯棣华曾说过:“这里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你们的学校也以白求恩的光荣的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向他一样,献身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事业,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这是他的心声,也是此后一切行动的最好的概括。1941年10月25日,柯棣华大夫与卫生学校教员郭庆兰女士喜结良缘。1942年8月23日郭庆兰生了一个儿子,聂荣臻将军亲自为孩子起名为“柯印华”。在晋察冀两年多时间里,他始终以白求恩为榜样,工作上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1942年7月,柯棣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的癫痫病再一次发作,医护人员虽全力抢救,也未能挽救他的生命,年仅32岁。他没有给他热爱的战友们留下一句话,没有给他爱妻娇儿留下一句话;但他全部工作,他的热情,他的献身精神,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前进。
1982年12月9日,为表达中国人民对柯棣华大夫的深切怀念,国家邮政发行了一套《柯棣华逝世四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套2枚,画面名称分别为“柯棣华像”和“柯棣华在中国”。第一枚“柯棣华像”,主图取材于印度柯棣华纪念委员会赠送给中国柯隶华纪念馆的石刻像。画面中,柯棣华朝气蓬勃,炯炯有神的眼睛里蕴含着对中国人民深深的爱。“柯棣华在中国”画面是柯棣华大夫骑在马上,背景是广阔的土地、起伏绵延的群山,其立意在于表现一位外国友人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而忘我战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