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世界中的古代名人(二十二)戚继光

戚继光出身于将门,是明都指挥戚景通之子。自幼立志疆场,保国卫民,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25岁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全省沿海防御倭寇的事务,成果显著。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到倭患严重的浙江任都司佥书,不久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九月,倭寇800余人侵入龙山所,戚继光率军迎战。几个回合后,明军怯战,纷纷溃退。危急时刻,戚继光纵身跃上一块高石,连发三箭,射倒三个倭寇头目。倭寇见状,仓惶撤逃。这次战役使戚继光深刻认识到明军素质的低下,决定编练新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继光从浙江义乌招募勇敢的农民和剽悍的矿夫共3000多人,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编成新型军队。队是基本的作战单位,队员按年龄、体格分别配备不同的兵器。作战时,全队队员各用所长,配合作战,攻守兼备,进退灵活,这种战斗队形能分能合,又称鸳鸯阵。经过严格训练,这支新军队伍很快成为军事主力,人称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所部九战九捷,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倭寇心惊胆战,称戚继光为戚老虎。次年夏,戚家军南下福建,荡平倭寇在横屿、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与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人合作取得平海卫大捷。次年,戚继光升为总兵官,镇守福建全省及浙江金华、温州两府。当年十一月,倭寇万人围攻仙游,戚继光率兵六千,以寡敌众,三战全捷。从此,戚家军威振中国海疆,倭寇望风而逃,危害已久的倭患终于被荡平。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万历十年(1582年)朝廷里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万历十三年(1585年),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戚继光因此遭到罢免,回乡后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