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共和国符号(七)—人民大会堂
《共和国符号》以“国家形象符号”为载体,生动、立体展现众多中国美术工作者把新中国成立的伟业凝聚于壮阔恢宏、震撼心灵的国家形象设计之中,完美呈现国家意志的视觉化表达,提振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气神,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描绘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今天起,我们欣赏方寸世界中的共和国符号,第七篇为共和国符号——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特种邮票《东门》
人民大会堂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地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场所。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人民大会堂是每年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场所,五年一届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也在此召开。
人民大会堂为建国10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施工,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9月建成,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人民大会堂集中了当时全国各地的建筑材料,建筑工人加班进行建设,仅仅用了10个月就完成了从设计图纸到从内到外所有装修及设备的安装调试。
人民大会堂壮观巍峨,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围环列有134根高大的圆形廊柱。人民大会堂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正
门门额上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正门迎面有十二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正门柱直径2米,高25米。四面门前有5米高的花岗岩台阶。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以及四周层次分明的建筑,构成了一幅天安门广场整体的庄严绚丽的图画。内部设施齐全,有声、光、温控制和自动消防报警、灭火等现代化设施。人民大会堂建筑主要由3部分组成:进门便是简洁典雅的中央大厅(只是门厅不设座位)。厅后是宽达76米、深60米的万人大会堂;大会场北翼是有五千个席位的大宴会厅;南翼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楼。大会堂迎客厅是中央领导接见外宾并合影留念的重要地点。这里悬挂着一幅最具新中国气派、展示新中国气象的精湛艺术代表作——“江山如此多娇”。这幅鸿篇巨制的画作由著名的国画大师傅抱石和关山月两位先生运用超时空的画面构成,近景是江南的草木葱茏,随着中景向远景的推展,旭日东升,云开雾散,神州大地分外妖娆,既有奔腾的长江黄河,又有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还有珠穆朗玛峰的雪山。既画出了大江南北、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更象征着新中国所展现的光辉灿烂的前景。这幅鸿篇巨制的画作由此成为人民大会堂中经典的艺术作品,代表着中华儿女对中国壮丽河山的美好遐想,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精神和中华文化。
大会堂正门面对着天安门广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象征着大会堂的落成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和全党同志、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牺牲奋斗的结果。它如同一个浓缩的中国,中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在这里都有以自己名字命名并体现地方特色的厅室。
大会堂内部在装饰时,选用了红、金为主色调,并加入了敦煌文化元素。红金色调和敦煌文化是繁盛的汉唐文明的代表,展示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着自由宏阔的气度和开放包容的精神。
人民大会堂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商议国家大事的红色地标,记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记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新时代以来,人民大会堂始终汇聚着14亿多中国人民的心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件件具有里程碑的大事里,人民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通过人民大会堂传递出的声音,让外界一次又一次感受到百年大党的“人民观”!
加载中,请稍候......